深秋的省城,银杏叶在风中翩翩起舞,为这座城市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王晓东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却如波涛般起伏。自担任副省长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省的科技创新发展,然而,前行的道路布满荆棘,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楼下市政广场的 LED 屏正在播放 “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的宣传片,光影在他镜片上明灭闪烁,恍若那些在会议室里反复讨论却始终悬而未决的方案。
手机震动着弹出新消息,是省科技厅加急送来的材料。最新一期《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报告》显示,邻省凭借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弯道超车,而本省引以为傲的传统制造业却因研发投入不足,在智能转型中逐渐掉队。王晓东的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窗台,去年全省科技研发经费占比仅 2.1%,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数字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王省长,发改委的同志来汇报‘量子信息实验室’的用地审批问题。” 秘书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王晓东转身时带起一阵风,将桌上的文件掀得簌簌作响 —— 那是某地级市连夜送来的反对意见,当地官员担心科研用地挤占工业发展空间,甚至在文件末尾用红笔标注 “影响本年度 GDP 考核”。
暮色彻底吞噬了最后一缕天光,房间的灯光亮了,暖黄的光晕里浮现出上个月在某企业调研的场景:车间里轰鸣的机床旁,工人仍在用十年前的图纸操作设备,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投入研发成本太高,等新技术落地,我们早被市场淘汰了。” 此刻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像无数闪烁的问号,拷问着科技创新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究竟该如何破局。
他突然想起刚上任时在全省科技大会上的发言:“我们不能躺在传统产业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如今那些铿锵话语犹在耳畔,现实却如冰冷的潮水漫过脚踝。手指悬停在通讯录里 “省教育厅厅长” 的名字上,王晓东深吸一口气,或许该从高校产学研合作打开突破口?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又被另一个难题打断 —— 如何说服企业真正参与进来,愿意承担创新风险?
夜色渐深,望着夜色中的城市,那样安静。王晓东将额头抵在冰凉的玻璃上,远处的高架桥上车流如织,像条永不疲倦的星河。他知道,这场关乎全省未来的科技突围战,容不得半点退缩
“晓东,又在为科技创新的事发愁?”李丽玔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轻手轻脚地走进房间。她身着一套精致的职业套装,妆容淡雅,眼神中透着关切。多年的陪伴与历练,让她不仅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更成为王晓东心灵深处最坚实的依靠。
王晓东转过身,接过咖啡,轻抿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这次推动科技创新,比想象中还要困难。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阻力巨大,企业主们担心投入大、回报慢;另一方面,科研人才短缺,创新平台建设也面临诸多难题。”
李丽玔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这不容易,但你向来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能力。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
王晓东看着妻子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你在,我更有底气了。对了,小悠最近学习怎么样?”
“小悠很懂事,学习也很努力。她还说,等周末要和我们一起去科技馆,增长见识呢。”李丽玔微笑着说道。
晨光刺破云层时,王晓东的皮鞋已经踏在科大科技园的台阶上。会议室里飘着未散尽的咖啡味,二十多家企业代表围坐成圈,有人转着笔,有人低头刷手机,某重工集团的李总甚至把保温杯磕得 “咚咚” 响。
“王省长,不是我们不想搞创新。” 李总率先打破沉默,金丝眼镜后的眼睛透着精明,“您算算,一台智能改造设备顶三十个工人工资,三年收不回成本,我们小厂子哪经得起折腾?” 话音刚落,做纺织的张姐也跟着叹气:“高校那些专利听着高大上,真要转化成生产线,还不是纸上谈兵?”
王晓东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几组数据:“上个月去德国考察,人家中小企业都在搞‘工业 4.0’,咱们再不转型,五年后连订单都接不到。” 他指了指屏幕上跳动的图表,“省财政准备设立二十亿引导基金,企业每投入一块钱研发,政府就补贴五毛。”
台下响起窸窸窣窣的议论。这时角落里站起个年轻身影,是刚成立的新能源公司老板陈阳:“王省长,我们倒是想研发固态电池,但高校实验室的设备根本满足不了中试需求,总不能让科学家们在烧杯里造电池吧?”
这句话像根导火索,原本安静的高校代表们炸开了锅。科大材料学院院长摘下老花镜擦了擦:“我们的设备确实跟不上,可申请采购经费得层层审批,等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会议室气氛剑拔弩张,王晓东的衬衫不知何时已被汗水浸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