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是江东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地位特殊。前些年,经历了一些波折,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这样的地方,需要一个有魄力、有思路、敢于打破常规、又能驾驭复杂局面的年轻干部去闯一闯,去打开新局面。”
“徐志鸿同志在省委力排众议,推荐你,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当然,”李义山意味深长地看了郑仪一眼,“这其中,也少不了老王……就是振国同志,当年为你打下的基础和持续的关心。”
他提到了王振国。
郑仪立刻表态:
“王部长和您的栽培之恩,我永远铭记在心。没有组织的培养和王部长、徐书记以及您的信任,就没有我的今天。”
李义山满意地点了点头。
“知道感恩,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份信任和期望,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
“郑仪同志,组织上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回到明州后,不要有思想包袱,要大胆工作,勇于创新,尽快打开局面。”
“特别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符合明州实际的转型升级路径方面,要敢于先行先试,力争在‘十五五’期间,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这是你的机遇,更是你的责任!”
“是!李部长!我一定牢记您的指示,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
郑仪挺直腰板,郑重承诺。
李义山又就班子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对郑仪嘱咐了几句。
谈话持续了约半个小时。
结束时,李义山亲自将郑仪送到办公室门口,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郑仪同志,好好干。老王……还有我们,都等着看你的成绩!”
“请李部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离开组织部门,坐进车里,郑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但他并没有让司机立刻开往机场。
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私人行程——去拜访他的恩师,已经退休多年的王振国部长。
车子驶入京城西郊一个环境清幽、安保严密的干休所。
在一栋古朴雅致的小楼前停下。
郑仪提着一盒精挑细选的茶叶和几样王振国喜欢的京味点心,熟门熟路地走了进去。
保姆阿姨认识他,笑着将他引到书房。
书房里,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伏案挥毫泼墨。
正是王振国。
“老师!”
郑仪站在门口,恭敬地叫了一声。
王振国闻声抬起头,看到郑仪,脸上立刻露出了慈祥而开心的笑容。
“小郑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他放下毛笔,摘下老花镜,招呼郑仪坐下。
“刚从中组部过来?”
王振国似乎知道他的行程。
“是,老师。刚向李部长汇报完学习情况。”
郑仪将礼物放在一旁。
“李义山那老小子,没为难你吧?”
王振国笑着问,语气随意,透着亲近。
“没有,李部长很和蔼,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指导。”
“嗯,那就好。他那人,看着严肃,心里有数。”
王振国点了点头,目光关切地打量着郑仪。
“学习结束了?感觉怎么样?我看你,比上次见的时候,又沉稳了不少。”
“谢谢老师关心。这次学习确实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也坚定了信念。”
郑仪恭敬地回答。
“好,好啊!”
“党校是个好地方,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你现在正是年富力强、干事业的时候,有了这次学习打底,回去以后,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底气也更足了。”
他话锋一转,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变得随意而家常:
“对了,怀瑾那小子怎么样了?今年该上小学了吧?是不是还那么调皮?”
提到儿子,郑仪脸上露出了属于父亲的、略带无奈又宠溺的笑容。
“可不是嘛,老师。怀瑾那孩子,性子随我,有点倔,又特别要强。前段时间还吵着闹着,非要提前上小学,说幼儿园太‘幼稚’了,把他妈妈愁得不行。”
“哈哈哈!”
王振国被逗得开怀大笑。
“怀瑾这孩子,我喜欢!有股子灵气,也敢想敢干!将来肯定有出息!”
他顿了顿,看着郑仪,语气带着长辈的期盼:
“等有空了,一定带他来京城,让我好好看看!我这把老骨头,就喜欢跟这些小家伙待在一起,感觉自己也能年轻几岁。”
“一定,老师。等暑假,我就带秦月和怀瑾一起来看您。”
郑仪连忙答应。
王振国似乎打开了话匣子,又聊起了很多家常。
问秦月工作忙不忙,身体怎么样;问郑仪的父母在明州习惯不习惯;甚至还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当年他和郑仪岳父——也就是秦月的父亲——在大学时的趣事。
“说起来,你和秦月这门婚事,当年还是我跟你岳父两个老家伙,在酒桌上‘乱点鸳鸯谱’给定下的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