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仪心中了然。
这其实就是党政主导权之争的微妙体现。
虽然现在强调党政同心,但在具体工作中,由谁主导,背后牵扯的是权力格局和利益分配。
张林作为市长,自然希望政府能主导这块“大蛋糕”。
但郑仪作为市委书记,也必须考虑如何确保市委对重大战略的掌控力。
“你的看法呢?”
郑仪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想先听听张林的意见。
张林似乎早有准备,坦然道:
“郑书记,我认为,无论是市委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这件事办好。”
“我个人倾向于,成立一个由您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
“同时,下设一个实体化的执行机构,比如‘试验区管委会’,放在政府序列,由一位得力的市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和具体落实。”
“这样,既体现了市委的坚强领导,又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执行优势。关键是……这个管委会主任的人选,至关重要。”
张林巧妙地将矛盾焦点,从“谁主导”转移到了“谁来干”上。
郑仪点了点头。
张林这个思路,比较务实,也符合常规做法。
既维护了市委的权威,也给了政府足够的操作空间。
关键在于,那个具体操盘的“管委会主任”,必须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并且值得信任的人。
“嗯,这个思路可以考虑。”
郑仪表示了初步的认可。
“领导小组的规格要高,我亲自担任组长,你来担任第一副组长,相关常委和副市长作为成员。”
他先定下了领导小组的基调。
“至于这个管委会主任……”
郑仪沉吟了片刻,目光看向张林。
“张市长,你长期在明州工作,对干部情况比我更熟悉。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
他把这个提名权,主动交给了张林。
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试探。
他想看看,张林会推荐什么样的人。
是会推荐他自己的亲信?
还是会从工作出发,推荐真正有能力、有闯劲的干部?
张林显然也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认真思考了一会儿。
“郑书记,这个人选,确实需要慎重。”
“既要懂经济,又要有改革锐气,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我初步考虑了几个人选,比如发改委主任老赵,经验丰富,稳重可靠;比如高新区的党工委书记,有开发区工作经验……”
他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也是比较稳妥的人选。
郑仪听着,不置可否。
这些人选,能力或许不错,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他想要的“闯劲”和“突破性”。
这个试验区,是要“杀出一条血路”的,需要一个敢于打破常规、能够承受压力的“闯将”。
张林似乎看出了郑仪的犹豫,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郑仪有些意外的人选:
“郑书记,其实……还有一个选择。”
“谁?”
“陈匣同志。”
“陈匣?”
郑仪微微一怔。
陈匣是他从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岗位上,派到临川县挂职副书记的。
原本在他的规划中,是希望陈匣在临川锻炼一两年后,接任县长,然后顺势接替刘航,成为临川县委书记。
这是他培养年轻干部、优化县级领导班子结构的一步棋。
让陈匣去负责试验区?
这打乱了他原先的部署。
张林解释道:
“郑书记,我是这么考虑的。”
“第一,陈匣同志理论功底扎实,思路开阔。他之前在政研室,就参与过很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对‘新明州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很深的理解。由他来具体操盘试验区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专业上很对口。”
“第二,他年轻,有锐气,敢于尝试。试验区需要的就是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老同志可能稳重有余,但闯劲不足。”
“第三,他在临川挂职这一年,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配合刘航同志,在整顿作风、推进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展现了很强的执行力和协调能力。这说明他不仅懂理论,也能干事。”
张林的分析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
郑仪听着,心中也开始重新权衡。
确实,陈匣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
让他去负责试验区,或许能更快打开局面。
但是,临川那边怎么办?
刘航已经干了多年县委书记,年龄也差不多了,按计划是该动一动了。
如果调走陈匣,临川的接班人选就需要重新考虑。
而且,试验区是个全新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岗位,陈匣能否胜任,也是个未知数。
看着郑仪陷入沉思,张林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喝着茶。
他知道,这个决定需要郑仪自己来权衡。
片刻后,郑仪抬起头,他没有直接回应陈匣的人选问题,而是将话题重新拉回到了试验区的“选址”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