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的西北部,阜新市的中北部,有一片广袤的土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其总面积达6246.2平方公里 。这里东西最大距离11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94公里 ,东邻彰武、新民、黑山三市县,西北与北票毗邻,南和北镇市、义县接壤,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库伦、奈曼两旗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历史沿革:岁月长河中的文化沉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这里属燕国北境 。汉代,此地为匈奴左地 。三国时,县境南部属(魏)昌黎郡(今义县),东、北两境属鲜卑地 。晋时,这里属宇文氏和慕容氏领地 。隋代,县境属辽西郡和契丹地 。唐代,归营州奚都督府和契丹地 。辽代,县境先后为懿州,成州、徽州、豪州等州县 。金立国后,初隶懿州,后属大定府 。元为辽阳行省懿州境地 。明代,县境西部为营州右屯卫,东部为广宁后屯卫 。1401年后,此地成为蒙古游牧地 。
清初,这里属扎萨克,后为土默特左翼旗,隶属卓索图盟(今朝阳境内) 。康熙三十一年,于此设养息牧场 。乾隆三年,蒙、汉分治归直隶承德府 。乾隆十三年,归塔子沟厅所属(今凌源) 。乾隆三十九年,县境属三座塔厅所辖 。光绪二十九年,由朝阳析置阜新县(治所在今内蒙奈曼旗青龙山乡境内),隶属承德府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府,此时县境归朝阳府所属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阜新县政府成立 。然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县政府改称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 。根据革命形势需要,阜新、彰武二县曾合并为“阜彰土苏联合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阜新全境解放 。与此同时,在北票、阜新、义县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同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撤销,恢复原建制,隶属于辽北省,后改属辽西省 。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归辽宁省 。1958年4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阜新县,成立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二、下辖乡镇:各具特色的区域
(一)佛寺镇
佛寺镇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蒙古族聚居地之一,蒙古族文化氛围浓厚 。这里的瑞应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 。道光年间,寺院达到鼎盛时期 。康熙帝赐名题字,赠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并称瑞应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 。如今,瑞应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内居民大多保留着传统的蒙古族生活习俗,如居住蒙古包(虽然现在多为固定的仿蒙古包建筑用于旅游体验等)、穿着蒙古族服饰等 。在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时,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蒙古族竞技活动 。
(二)大板镇
大板镇自然风光优美,位于努鲁儿虎山脉 。这里森林覆盖率较高,树木郁郁葱葱 。大板镇也有着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当地的蒙古族居民擅长制作精美的蒙古族手工艺品,如皮画、银饰等 。镇里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蒙古族建筑,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现了蒙古族的建筑艺术 。大板镇的农业也较为发达,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近年来,大板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三)大巴镇
大巴镇地处交通要道,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之一 。这里的商业较为繁荣,有多个集市,每逢集市日,周边乡镇的居民都会前来采购生活用品和出售农产品 。大巴镇的特色农产品丰富,如当地的西瓜,个大味甜,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在文化方面,大巴镇也保留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每年的蒙古族传统节日,镇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蒙古族歌舞表演等 。
(四)王府镇
王府镇历史悠久,曾经是蒙古族王爷的府邸所在地,因此得名 。这里保存着一些与王府相关的历史遗迹和建筑,见证了过去的辉煌 。王府镇的德惠寺建于清乾隆十五年,采用了模仿北京雍和宫的建筑工艺,保存有精美的雕刻和花纹,是阜新保存最好的皇家寺院 。如今,德惠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朝拜 。王府镇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当地的牛羊养殖规模较大,畜牧业产品质量优良 。
(五)沙拉镇
沙拉镇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这里的蒙古族居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蒙古族婚礼仪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沙拉镇,游客可以亲身参与蒙古族的传统婚礼,体验蒙古族的婚俗文化 。沙拉镇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拥有大片的草原和绿地,生态环境优美 。近年来,沙拉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