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没干透,青瑶就被院外的喧闹声吵醒了。推窗一看,阿珠正带着七八个孩子在竹篱笆外排队,每人手里都攥着根竹制的小提杆,杆头缠着红绳——是墨尘昨夜赶制的,特意留了穿灯的小孔,红绳在晨光里晃得像串小灯笼。
“瑶儿姐!”阿珠踮着脚往里喊,辫子上的红头绳跟着跳,“孩子们都等着提灯呢!”
青瑶赶紧洗漱下楼,见墨尘已经把四盏新灯和旧兔子灯搬到院里,正挨个检查灯架的转轴。他袖口沾着竹屑,额角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却笑得格外亮:“刚试了试,风再大也不会卡壳,保证转得比村口的风车还顺。”
李婆婆端着个大竹篮出来,里面是刚蒸好的豆沙包,热气腾腾的,混着桂花的甜香:“来,孩子们先垫垫肚子,提着灯走山路才有力气。”她给每个孩子塞了两个包子,又往青瑶手里塞了块,“你也吃,今天要跑一整天呢。”
青瑶咬着包子,看墨尘给孩子们演示提灯的法子。他把“草木”灯挂在最小的孩子手里,耐心地教:“握杆要稳,别让灯晃得太厉害,影子投在地上才好看。”那孩子约莫五六岁,攥着竹杆的手还在发颤,却学得格外认真,小脸上沾着豆沙,像只偷嘴的小花猫。
往村口老槐树去的路上,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青瑶提着“绽放”灯走在中间,墨尘扛着搭灯架的竹竿跟在后面,李婆婆被几个大孩子围着,正讲着当年青瑶娘做兔子灯的故事。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灯面上,把花瓣的影子投在地上,像跟着队伍奔跑的花。
老槐树下已经聚了不少街坊。王婶带着几个妇人在树下铺布,上面摆着各家做的吃食:张屠户家的酱肘子,周掌柜家的蜜饯,还有陈大爷刚从河里捞的菱角,堆得像座小山。见青瑶他们来,周掌柜笑着迎上来:“就等你们的灯了!我特意让人搭了个高架子,保证全村都能看见。”
墨尘指挥着几个后生把竹竿插进土里,搭成个十字形的灯架。青瑶和阿珠则小心地把灯挂上去,转架一遇风,四盏灯立刻悠悠转动起来,影子投在对面的山壁上,像铺开了幅流动的画——花藤缠着星轨,兔子追着流水,引得围观的人阵阵叫好。
“快看!山壁上的影子会动!”有孩子指着远处喊。
青瑶抬头望去,夕阳正落在山壁上,把灯影染成了暖金色。“草木”灯的藤蔓影子在风里舒展,真像在往上爬;“星辰”灯的星轨缓缓移动,像夜空在翻页;最动人的是“绽放”灯,花瓣的影子层层叠叠,随着转架转动,竟像在慢慢打开,露出带着金芒的花心。
墨尘不知何时站到了她身边,手里拿着个新编的竹篮,里面是两盏小小的莲花灯。“等天黑了,咱们去河边放?”他声音里带着点期待,“我在灯底刻了字。”
青瑶拿起一盏,借着夕阳的光看灯底,果然刻着行小字:“岁岁平安”。另一盏的字是“年年相伴”,笔画虽浅,却刻得格外用力。
“你倒会藏心思。”她笑着把莲花灯放回篮里,指尖却悄悄碰了碰那行字。
夜幕降临时,山壁上的灯影渐渐模糊,周掌柜让人点起了火把,把灯架照得亮堂堂的。孩子们提着小灯在人群里穿梭,像撒了一地的星星。李婆婆拉着青瑶的手,指着山壁上最后一点灯影说:“你娘要是看见这光景,肯定比谁都高兴。当年她总说,好东西要大家看才有意思,藏着掖着就没味道了。”
墨尘忽然拉着青瑶往河边走:“去放莲花灯吧,火把快传到河边了。”
河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手里都提着各式各样的灯。墨尘点燃莲花灯里的蜡烛,递给青瑶一盏:“许个愿再放。”
青瑶捧着莲花灯,看着烛火在风里跳动,忽然想起小时候娘教她的——许愿不用大声说,记在心里,日子会帮你慢慢实现。她闭上眼睛,心里默念:愿灯影常亮,人心常暖,身边的人,岁岁都在。
墨尘的灯已经放进水里,正随着水流慢慢漂远,灯底的“年年相伴”在火光里若隐若现。青瑶也把灯放下去,两盏莲花灯在水面轻轻碰了碰,像在打招呼,然后一起朝着下游漂去,渐渐汇入远处的灯河,成了其中最亮的两星。
“你许了什么愿?”墨尘问,眼睛在火光里亮晶晶的。
“不告诉你。”青瑶笑着推他一把,却被他反手拉住。他的掌心带着竹篾的糙,却暖得像握着团火。
远处的老槐树下传来李婆婆的歌声,是首古老的中元节歌谣,调子慢悠悠的,混着河水的流淌声,像在诉说着什么。青瑶望着水面上蜿蜒的灯河,忽然觉得,这些灯影、火光、水流,还有身边人的温度,合在一起,就是最安稳的岁月了。就像那两盏漂远的莲花灯,不管水流多急,总会朝着同一个方向,慢慢向前。
墨尘的手还没松开,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掌心,像在确认什么。青瑶抬头看他,见他眼里映着满河的灯影,亮得像盛了片星空。她忽然想起“绽放”灯里的野菊粉,想起灯影里层层叠叠的花瓣,原来有些绽放,不只是花开,更是人心在时光里,慢慢敞亮的模样。
夜风带着水汽拂过,吹得灯影在水面轻轻晃,却吹不散那两盏紧紧挨着的莲花灯。青瑶知道,它们会漂很远,像这日子,会带着所有的暖与盼,一直向前,亮很久很久。
喜欢尘凡诀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尘凡诀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