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吕文天才,而是他终于想明白了《我是传奇》的结尾是怎么回事了。
刚才和弗朗西斯聊了聊,吕文才知道了第二个结尾,然后他就忽然想起来,正是他看过的那一版。
然后吕文就明白了,肯定是一个公映版,一个导演剪辑版。
这个是没什么问题的,也不涉及违规,算是一种平衡的做法,毕竟在好莱坞,大部分电影的剪辑权都不在导演手里,弗朗西斯也是一样。
其实在1980年之前,好莱坞还是以导演为主的,大部分导演能主导电影的走向,剪辑权也握在手里。
然后就出事了。
曾经是好莱坞八大之一,由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毕克馥和大卫·格里菲斯创立的联美电影公司,他们选中了凭借《猎鹿人》声名大噪的导演迈克尔·西米诺,邀请他来拍一部美国西部片《天堂之门》。
迈克尔·西米诺拥有电影完全控制权,包括最终剪辑权在内,结果他严重超支,预算1100万美元的电影,硬是让他超支到了4400万美元,成片拍出来之后,一共三个半小时……
这种导演眼中的西部电影史诗,在试映之后恶评如潮。联美都吓傻了,那可是1980年的4400万美元,要是赔了,公司可能都保不住。
于是公司高层和迈克尔·西米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联美强行将电影剪到了两个半小时。
反正最后两个版本都上映了,但评价都不怎么样,北美票房才350万美元,给联美亏得裤衩子都没有了……
第二年,联美就被米高梅收购,也直接导致了大制片厂对导演控制的加深,标志着“好莱坞导演主导时期”正式终结。
同样是1980年,华纳也差点被坑了一次。
当时他们正在拍摄《超人2》,导演还是理查德·唐纳。但他在拍摄和后期制作期间,与制片人萨尔金德父子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被解雇。
萨尔金德父子立刻找来了拿过金熊和金棕榈的导演理查德·莱斯特完成剩余的拍摄。莱斯特重拍了大量唐纳经手的镜头,加入了更多喜剧元素,并大幅修改了剧本和电影基调。
最后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内涵上一直被人诟病。直到多年后,唐纳才有机会利用当年素材剪辑出更接近自己想法的《超人2:导演剪辑版》,获得了更好的评价。
很多人觉得华纳是垃圾,影响了电影的质量。但话又说回来了,华纳要是真让唐纳按照自己的想法拍,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超人3》和《超人4》了。
导演想要表达自己没错,但别打着商业片的旗号来搞文艺片,那不是耍流氓吗?除非导演是诺兰,可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诺兰?
还有史诗级巨亏《未来水世界》,这电影也是严重超支,然后导演雷诺兹和男主角兼制片人科斯特纳发生严重冲突。
雷诺兹电影都没拍完就辞职了,科斯特纳直接接手了后期制作,进行了大量剪辑和修改。
结果上映后票房惨淡,口碑不佳,电影的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稀烂,电影演员哪会剪辑啊……
所以说谁来主导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剧组只能有一个声音,作为出钱的制作方,就成了好莱坞最有话语权的一方,很多导演都没有最终剪辑权,他们想要改台词都要经过制作人的同意。
老谋子拍《长城》的时候就是这个待遇,完全没有自主权,所以电影口碑不好,和他真没什么关系,他要改一句台词,都得大半夜联系美国……
当然,这指的是商业片,独立电影还是以导演的意愿为主。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导演的咖位够大,他们还是可以强势一点的,也能拿到最终剪辑权,比如斯皮尔伯格、卡车司机、诺兰……他们也会挂上制作人的名头,这样就不会出问题了。
所以吕文的提议对双方都有好处,大卫·海曼肯定是以票房为主,而弗朗西斯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名声被搞坏了,反正有导演剪辑版。
吕文也知道,《我是传奇》很难有续集,不是说华纳不愿意拍续集,而是不好拍。
不管罗伯特死没死,后面的故事都没法推进了,两个结局都把故事讲完了,如果按照原着小说的结局……其实也不行,原着的结局是罗伯特自杀。
全世界只剩下罗伯特一个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异类……
很多人都说这个结局更好,更震撼,确实如此,但不适合拍出来。
大家去电影院看电影都是要情绪价值的,要么让观众爽,要么让观众笑,要么让观众哭,让观众思考不是电影应该考虑的事,所以很多文艺片的票房都不怎么样。
那就没法拍了,威尔·史密斯的身价在那摆着,第二部的场面肯定要比第一部大,要不是实在没有东西好拍了,华纳也不会宣布重启《我是传奇》。
结果也没重启成功,编剧不知道剧本应该怎么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