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框架初稿送过来了?”他的目光落在她手里的空文件夹上,声音比会议室里柔和些。
“嗯,技术部的王工已经收下了。”苏晚点头,想起早上的流言,补充道,“谢谢顾总处理那些传言,不然我们还得费时间澄清。”
“不用谢。”顾沉舟看着她,眼底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做项目靠的是实力,不是流言。你们的方案够好,就不用怕这些。对了,极端天气下的光伏发电数据,你们算了吗?”
“正在算,老周说今天就能出结果。”苏晚没想到他还记着这个细节,立刻回答,“我们考虑了暴雨和暴雪天气,准备在光伏板上加装融雪装置和排水槽,确保发电效率不会降太多。”
顾沉舟“嗯”了一声,从口袋里拿出一张便签,递给她:“这是我让技术部算的极端天气参数,你们参考一下,避免重复劳动。”
苏晚接过便签,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不同天气下的日照时长、温度系数,甚至还有周边建筑的遮挡影响——这些数据比她找的资料更详细。她抬头看向顾沉舟,刚想说谢谢,就听到他说:“晚上有时间吗?想跟你聊聊核心筒的浇筑进度计划。”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有时间,我晚上七点过来?”
“不用,我让司机送你回去,晚上七点我去工作室找你。”顾沉舟怕她多跑一趟,补充道,“顺便看看你们的施工方案初稿,不用特意准备。”
晚上七点,顾沉舟准时出现在工作室门口。他没穿西装,换了件黑色卫衣,手里拎着一个保温袋,进门就说:“阿姨煮了点银耳羹,你们熬夜多喝点,比咖啡健康。”
林晓雅和老周看到他,都有点拘谨。顾沉舟却没架子,径直走到会议桌前,拿起施工方案初稿翻看起来:“核心筒分八次浇筑,每次浇筑高度4.5米,这个节奏很合理,能避免裂缝。”
他指着方案里的“养护时间”那栏:“这里可以再优化一下,用蒸汽养护,能把养护时间从7天缩短到5天,还能提高混凝土强度。”
苏晚立刻拿出笔,在方案上标注:“蒸汽养护的设备成本会不会太高?”
“不会。”顾沉舟从手机里调出一个供应商联系方式,“这家企业是顾氏的长期合作方,蒸汽设备可以租赁,价格比购买低30%,我已经跟他们打过招呼了,你们直接联系就行。”
老周看着顾沉舟熟练地指出方案里的细节,忍不住感慨:“顾总,您对施工流程也这么熟悉啊?我还以为您只管决策呢。”
顾沉舟笑了笑:“刚接手顾氏的时候,在工地待了半年,跟着工人一起绑钢筋、看浇筑,不熟悉这些,怎么判断方案行不行?”
苏晚看着他低头翻方案的样子,心里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默契——他懂她的设计逻辑,她也能跟上他的施工建议,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个数据,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种基于专业的共鸣,比任何刻意的亲近都更让人心动。
晚上九点,顾沉舟准备走的时候,突然接到陈特助的电话。挂了电话,他对苏晚说:“结果明天上午十点官宣,会在顾氏官网和行业平台同步发布。明天上午九点,你带着团队来顾氏,咱们签初步合作协议。”
苏晚心里一紧,又有点激动:“好,我们明天准时到。”
顾沉舟走到门口,又回头看她:“别熬夜了,早点休息。明天签完协议,还有很多事要忙。”
第二天上午九点,苏晚带着老周和林晓雅,准时出现在顾氏集团。陈特助已经在楼下等着,领着他们去了二十楼的会议室。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位高管,顾沉舟坐在主位,看到他们进来,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坐。
九点五十分,顾氏官网准时更新了“中标公告”:“经综合评估,确定苏晚工作室为顾氏集团总部新址项目设计单位,其方案符合‘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定位,在成本控制、绿色建筑、运维衔接等方面表现突出……”
林晓雅看着手机上的公告,激动得差点哭出来:“我们中标了!真的中标了!”
老周也红了眼眶,拍了拍苏晚的肩膀:“苏工,咱们做到了!没白费那些熬夜的日子!”
苏晚看着公告上的“苏晚工作室”,心里百感交集——从最初发现核心筒参数漏洞,到熬夜调整光伏幕墙节点,再到应对华建的流言,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幸好,他们走过来了。
十点整,签协议环节开始。顾沉舟把一份打印好的合作协议推到苏晚面前,指着其中一条:“这里明确写了,设计主权归你们工作室,顾氏仅提供资源支持,不干涉具体设计。如果有高管或者部门想修改设计,必须经过你同意,我已经在上面签了字。”
苏晚看着协议上顾沉舟的签名,心里暖暖的。她拿起笔,在乙方位置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落下的那一刻,她知道,这场始于图纸与决策的交锋,终于迎来了最好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