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像一层薄金,轻轻覆在阳台的浅粉帆布小样上。苏晚蹲在熊童子前,指尖轻轻碰了碰它泛红的“小爪子”——自从开始筹备婚礼,连多肉都像沾了喜气,叶片比之前更饱满,紫珍珠的淡紫里透着点粉,像被妈妈绣喜字的线染过色。
“别跟多肉较劲了,”顾沉舟端着两碗海棠蜜水走过来,杯沿的干海棠花瓣还沾着蜜渍,“妈刚送来的,说今天要把伴手礼帆布包的喜字绣完,让咱们去工作室帮忙理线。对了,婚庆公司说今天可以去看银杏林的场地,咱们吃完早饭就去,顺便把婚前短片的取景角度定下来。”
苏晚仰头接过来,喝了一口——清甜的蜜香裹着淡淡的花味,像把拙政园的春天留进了杯子。“太好喝了,”她眼睛一亮,“妈是不是又加了桂圆?比昨天的还甜。”
“你鼻子比熊童子的爪子还灵,”妈妈拎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绣好的喜字帆布小样,还有几卷浅金线,“知道你最近忙婚礼累,多加了两颗桂圆补气血。你们看这个喜字,周围绕的小银杏叶我绣好了,针脚细不细?客户拿到伴手礼,肯定看不出是手工绣的,还以为是机器印的。”
苏晚接过小样,对着光看——浅金线绣的银杏叶绕着浅红喜字,像自然长在帆布上,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接头。“太完美了!”她转头对顾沉舟说,“比设计稿还好看,妈这手艺,比外面的绣娘还厉害。伴手礼里再放张咱们的婚礼邀请函,印上银杏林的剪影,肯定更显心意。”
爸爸扛着相机包从书房出来,手里攥着张婚前短片的分镜表:“我昨晚把分镜改好了,早上拍你们在工作室理帆布包的样子,中午去银杏林拍空镜,下午补拍你们第一次见面的银杏叶特写——我找出去年捡的那片叶子,纹路还清晰,当片头素材正好。”
苏晚接过分镜表,指尖拂过“第一次见面”那行字,心里软得发慌——那时候她蹲在银杏林捡叶子,顾沉舟递来一片完整的,说“这片适合当纹样”,没想到现在竟成了婚礼短片的开篇。“爸您太用心了,”她眼眶有点热,“连叶子都好好收着,比我们俩还记挂细节。”
“你们的大事,我哪能马虎?”爸爸笑着把相机挂在脖子上,“今天去银杏林,我顺便拍点新芽的照片,给伴手礼的台历当内页,秋天的银杏黄配春天的新芽绿,正好应了‘四季相伴’的意。”
正说着,小林骑着电动车赶来了,车筐里装着刚打印的定制款需求表,还有一束新鲜的小雏菊:“晚姐!顾哥!李总那边加了需求,说周年庆伴手礼想在帆布包侧兜加印‘秋实’二字,用深棕色字体,跟咱们的银杏叶边呼应,还说要多订五十个,给合作客户当礼物!”
苏晚接过需求表,指尖划过“深棕色字体”几个字,心里立刻有了方案:“用哑光深棕,别太亮,跟浅粉帆布搭着不突兀,‘秋实’二字的笔画可以带点银杏枝的弧度,跟喜字周围的银杏叶统一风格。顾沉舟,你觉得面料要不要换厚点?客户春天背,薄点舒服,秋天送客户,厚点耐用。”
顾沉舟接过表,手指在“面料”栏比划了一下:“跟厂家说,用上次的加厚棉麻料,比春系列的厚半倍,既适合秋天,又不会笨重。干樱花坠子还按之前的来,嵌苏州带回来的干花,让客户拿到手,还能想起咱们的春系列,算是‘四季联动’。”
“好嘞!”小林赶紧拿出手机给厂家发消息,“刚才厂家还说,春系列的干樱花坠子快用完了,问咱们要不要再寄点苏州的干花过去,我已经让他们留着位置了,下午就把花寄走。”
吃完早饭,一家人去城郊的银杏林看场地。车子驶进林间小路时,苏晚忽然惊呼——光秃秃的银杏枝上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像撒了把碎绿,阳光透过枝桠,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太好看了!”她拉着顾沉舟的手,“秋天叶子黄了,肯定像铺了层金毯,仪式台搭在中间,宾客坐着就能赏景。”
婚庆公司的王经理早已在林间等候,手里拿着场地设计图:“苏小姐,顾先生,你们看这个方案——仪式台用浅木色,背景挂层半透的浅纱,上面缀着小银杏叶挂饰,跟你们帆布包的坠子呼应;宾客席的桌布用浅米色棉麻料,跟伴手礼的台历纸一致,整个场地都透着‘自然暖’的风格。”
爸爸举着相机,对着仪式台的位置拍个不停:“这个角度好,下午拍逆光,新芽的影子落在纱上,像画里的样子。婚礼当天我早点来,拍银杏林的晨雾,剪进短片里,比影楼的布景还真实。”
妈妈则在旁边捡了片新芽,小心翼翼地夹进笔记本:“这个新芽的形状好看,回去给‘秋实’定制款的字体当参考,笔画末端带点芽尖的弧度,比直愣愣的好看,客户肯定能看出咱们的用心。”
回工作室的路上,顾沉舟接到厂家的电话,说加厚棉麻料的小样已经寄出,明天就能到。“太好了,”他挂了电话对苏晚说,“咱们明天确认面料,后天就能给李总发定制款的小样,月底肯定能交货,不耽误他们的周年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