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乐得直搓手:“我这就准备大米和鱼,也叫车送去。”
他立刻去找三大爷。
“三大爷,帮忙联系一辆卡车,给您十块钱辛苦费。”
三大爷一听有利可图,二话不说就去张罗了。
他以前是小学老师,整天想着怎么占便宜,学生家长什么人都熟。
李建东虽然以前开过卡车,但自从离开轧钢厂,找人办事确实不方便。
中午过后,三大爷坐着一辆卡车回来了。
李建东塞给司机一包烟,说自己要运货想借车用。
司机根本没查驾照——这一带谁不认识李师傅?修电器可是个好手。
现在哪敢这么随便?万一出事谁负责?
但那时候规矩松,只要给够好处,什么事都能办成。
占用公家资源办私事,在厂里早已司空见惯,大家都习惯了。
就像何雨柱以前偷偷拿食堂的酱油和饭菜,除了许大茂会告状,其他工友都觉得这很正常。
李建东开着解放牌卡车,准时到了城东老肥皂厂旧址。他心里一动,从系统仓库调出两千斤精米和三百斤活鱼,整齐地放在车里——对五吨重的卡车来说,这些只是占了角落的位置。
太阳西下时,对面尘土飞扬,一辆卡车驶来。车停下后,驾驶室跳下两个人:一个司机模样的年轻人,另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干部是郑世荣。这位冉父的老朋友最近处境不好,如果能带回这批紧俏物资,在单位的情况肯定能好转。毕竟在这个时候,有门路弄到东西的人总会被优待。
郑世荣仔细检查车厢里的物资:白花花的大米粒粒饱满,水桶里游动的鲫鱼闪着银光。确认没问题后,他扶了扶眼镜提议:“咱们直接换车吧?这样各自只装一次货,明天再还车。”
“郑主任考虑得周到。”李建东也检查了对方车上的新空调设备,爽快地点了头。两辆车很快换了牌照,各自往来的方向开去。
回程时,年轻司机握着方向盘感叹:“您这位朋友真厉害!现在光粮票就得多少钱才能买到米,更别说这么多活鱼了……”
“哈哈,我这个朋友本事可大了,别说这点粮食,就算再多十倍也不在话下。”郑世荣虽然只和李建东见过一面,但吹牛的本事可是四方城的传统。
面子比里子重要,牛皮能吹破天。
他这么吹,无非是为了在单位站稳脚跟。最近风声紧,要安排人下乡,他已经上了名单。
现在不吹,难道等到了乡下再吹?
那时候还有谁听?
“那太好了!我们单位还有不少废旧机器,一台废铁就能换两千斤大米、三百斤鱼,以后吃喝都不愁了。”司机笑着说。
“不对,你说错了,是一千五百斤大米、两百五十斤鱼。”郑世荣眨了眨眼。
“哎呀,对对对,还是郑先生明白,是我糊涂了。不过明天换车的时候,得和李先生核对清楚。”司机马上明白了,心里美滋滋的。
他不贪心,分一百斤米、十斤鱼就满足了。
要不是郑先生牵的线,这事根本不可能。
谁说人家是大商人出身,路子就是广。
“放心,建东兄弟很机灵。”郑世荣笑着说道。
这时,李建东已经开着车回到四合院附近的胡同。
他没急着进院子,先拐进了胡同里的电话间。
“大妈,这三条鱼您拿回去,给大伙儿做顿好菜。”李建东又拿出三条鱼递给看电话的大妈。
电话间里的大妈一看到鱼,笑得合不拢嘴:“建东你真是够意思!以后有你的电话,就算半夜我也爬起来叫你。”
那时候的电话都是公用的,由一位大爷或大妈守着。有电话要先报上要找的人,再由他们去喊人。
白天还好,夜里守电话的人要睡觉,经常接不上。
“谢谢大妈。”李建东明白,以后还得用电话,得把关系处好。
这年头不像现在,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走门路。
没有熟人没有路子,真是一步难行。
李建东开着卡车来到四合院前院,因为过道太窄,车进不了中院。
院子里的住户纷纷围过来,惊讶地看着这个大家伙。
“这是啥东西?”
“建东,你又弄了什么新玩意?”大家七嘴八舌地问。
“这叫空调,能吹凉风,夏天不用摇扇子了,屋里能像秋天一样凉快。”李建东简单解释道。
这时,借车的司机发现车子被改过,顿时慌了神。
“我的车怎么变成这样了?李建东,你可别骗我,要不是认识你,我哪敢随便借车。”王师傅着急地问。
“王师傅别急,我跟别人换了车,等他们卸完货就还给你。对方的车更好,不会赖账的。”李建东笑着安慰。
见司机神色缓和了些,李建东从驾驶室里拿出两条活鱼:“这两条鱼您带回去,今晚加个菜。”
喜欢四合院:揭穿易中海,撞死贾张氏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四合院:揭穿易中海,撞死贾张氏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