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对方在求稳,同时也向他宣告援军已至。
更甚者,诸葛川可以推测:
即便曹军抵达,那位素未谋面的将领可能不会选择进城,而是屯兵城外,与城内的曹操形成犄角之势,钳制联军的攻势。
这让他对曹军主将的身份产生了浓厚兴趣。
究竟是谁?
五子良将中的其他人?
还是荀彧、程昱或荀攸中的某一位?
……
弘农城墙上,正在激战的马超忽然听到鸣金收兵的号令。
他微微一愣,不明白诸葛川为何在此时下令撤退。
但出于这段时日对诸葛川的信任,他怒吼道:“全军听令,撤下城墙!”
“某来断后!”
话音未落,他非但不退,反而反身杀入敌阵,趁曹军以为西凉军撤退之际,突袭围攻而来的士兵。
瞬息之间,数名曹军毙命于他的虎头金枪之下。
身后的联军士兵不敢耽搁,迅速沿军械向城下退去。
三面城墙上。
黄忠与庞德的表现几乎与马超如出一辙。
身为军中统帅,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为部下断后。
此举一是防止敌人乘势追击。
二来也源于对自身武艺的绝对自信。
约莫半炷香光景。
攻城的联军士兵尽数退去。
独留遍地尸骸的弘农城见证这场血战。
"伯治,究竟发生何事?你为何突然下令——"马超战袍浸血,杀气未消地向诸葛川发问。
这并非他对诸葛川心存不满,只是尚未从杀伐状态中抽离。
诸葛川的回答异常简洁:"曹军援兵将至!"
短短六字便让马超所有疑问戛然而止。
见马超沉默,诸葛川环视陆续撤回的黄忠、庞德、马玩、马岱、侯选、李堪、成宜等将领,沉声下令:"全军听令!"
"即刻列阵!"
"备战迎击曹军援兵。"
"凡无令擅自出击者——"
"军法处置!"
此刻作为攻城总指挥,诸葛川毫不迟疑地行使着统帅权威。
"末将遵命!"
"得令!"
......
众将应答之声此起彼伏。
弘农城头。
曹操在虎卫军簇拥下登临城墙。
望见远处西凉军正在营寨前列阵防守,突然抚掌而笑。
旋即转身对贾诩道:"文和,看来我们的援军赶到了。"
贾诩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
“丞相所言极是,若无援军增援,诸葛川断不会下令撤军,更不会摆出眼下这番阵势。”
“此外……”
“以属下之见,关中战局即将落幕。”
贾诩的话并未得到曹操的回应。
原因很简单。
贾诩口中的“结束”,与曹操心中的“结束”截然不同。
贾诩所指,是以弘农为界,曹操与马超就此休战。西凉军无力东进,曹军亦难破潼关,最终双方对峙后各自退兵。
而曹操所想的结束……
是彻底击溃马超。
纵使无法吞并凉州,至少也要夺回长安。否则,在世人眼中,他曹操岂非仍是败者?
……
两个时辰后,夕阳西沉。
弘农城北、东两侧相继出现两支曹军,每支约五万之众。两军汇合后绕行至弘农城侧翼。
联军大营内,马超望着突如其来的曹军援兵,心中暗惊。多亏诸葛川早有预料,否则若在攻城之际遭此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伯治,全赖你警醒!”马超向诸葛川投以感激的目光,一切尽在不言中。
韩遂、马岱、庞德、侯选等将领闻言,亦深以为然。身经百战的他们,深知其中凶险。
---
(
诸葛川当机立断下令撤军,这一决策无异于挽救了全军性命。
若执意强攻,局势必将瞬间崩坏。
届时,他们考虑的便不再是能否斩杀曹操,而是如何在曹军内外夹击下求生。
面对众将感激的目光,诸葛川只是淡然一笑。
“孟起,诸位将军不必如此。”
“这本是分内之责。”
言罢,他凝望弘农城,心中思索:得十万援军的曹操,接下来会如何应对?是继续固守,还是另寻战机?
忽然,张苞的呼喊打断了他的思绪——
“伯治快看!弘农城门开了!”
只见曹操率众而出,援军阵中也有一名文士携将领迎上。
马超见状冷哼道:
“伯治!若此刻带兵突袭,能否生擒曹操及援军众将?”
诸葛川闻言无奈:
“孟起将军当然能擒住曹操——前提是那十万援军眼睁睁看你冲杀而毫无反应。”
“否则,此战必发!”
“至于胜负……唯有天知。”
**
“要么是增援的曹军和城里的守军胜,要么是我们胜!”
“不过。”
“有一点很明确。”
诸葛川神色凝重:“即使我们败了,曹军仍有退路,至少弘农城还在他们手中。”
“而我们一旦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