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身在曹营心向汉室的谋士,正如当年牧羊北海十九载不改其志的苏武。
忆昔年,苏武归汉时:
长安城门洞开,百姓沿官道相迎三十里,大将军霍光携幼帝刘弗陵亲临城门相迎。
如今在诸葛川心中,徐庶便是这乱世中的蜀汉苏武。
纵使这些岁月未能为刘备出谋划策......
但当这位曾经在荆州士人皆轻视刘备时,毅然投效的"第一谋士"归来时,理应获得应有的荣光。
诸葛川所愿,不过是让徐庶得到与其功绩相称的礼遇,而非与孔明、士元争辉。
徐庶在蜀汉的地位必须及早确定。
若连他这样的忠义之士都遭冷落,日后还有谁愿为刘备效命?
此时若不为徐庶在荆州树立威望,待关羽入益州推行"援武将于刘璋平定汉中"之策时,他和赵云如何镇得住荆州群臣?
庞统与赵云搭档留守荆州?
诸葛川从未考虑过。
不仅是他,恐怕庞统自己也不曾想过。
卧龙已名扬天下,徐庶又携声望南归……
凤雏岂甘默默无闻?
若庞统不在刘备夺取益州时建功,等到**等人相继投效,助刘备稳固益州后……
届时他在谋士中的地位只会更低。
眼下……
诸葛川认为,徐庶归来后,庞统的排序将从第二降至第三。
毕竟徐庶对刘备而言意义非凡——
首位效力的谋主!
身陷曹营不改其志!
如今南归报效!
堪称汉臣典范。
论忠义,唯有千里护嫂寻兄的关羽可与之比肩。
若非诸葛亮献上"隆中对",助刘备赢得赤壁之战……
这位卧龙在光环加身的徐庶面前,恐怕也要黯然失色。
纵使未见庞统,诸葛川也能想象其心中郁结——
"我凤雏尚未建功,风头便被抢尽,如之奈何!"
长江浩荡,几艘商船顺流航行。
最前方那艘船的甲板上,有位白衣公子临风而立,衣袂翻飞间尽显潇洒气度。
"吱呀——"
木板的轻响打破了风声。
徐庶踏着稳健的步伐走到诸葛川身旁,青衣被江风拂动。他侧首笑道:"伯治!关中一役让你名震九州,如今就要衣锦还乡去见玄德公和令尊了,心里可有什么感触?"
笑声未落,他又打趣道:"可别说毫无感觉。我瞧你在此伫立多时,莫非是......心有所念?还是说......近乡情怯?"
诸葛川听出徐庶话中藏着的紧张与期待,反将一军道:"徐伯父,该情怯的是您吧?不知可曾想好与玄德公重逢时的说辞?到时候若是激动得失语,只怕有损您谋士的风采。"
二人素来不拘礼节,这般玩笑已是常态。
徐庶难得没有反驳,只问道:"如何看出的?"
"何须揣测?"诸葛川指着他的面庞笑道,"您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况且......"
"你居然没注意到?今天**连佩剑都没带在身上,换作平时,这简直难以想象。"
说话间,诸葛川朝徐庶腰间指了指,惹得对方忍俊不禁。
"果然......什么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不瞒你说,伯治。"
"你徐叔此刻确实有些心神不宁,这种情绪倒让我想起年轻时,一时冲动为朋友仗剑**的往事。"
诸葛川沉默以对。
面对这样的比喻,他实在无言以对。
"待会儿您可得沉住气!"
"等见到刘皇叔时,他必定会带着家父诸葛亮、庞叔父,以及赵云、关羽、张飞诸位将军相迎。"
"若是您伤着他们......恐怕还没等您出手,关张赵三位将军就把您制服了。"
徐庶闻言放声大笑。
"好小子!"
"这张利嘴当真了得!孔明舌战群儒的本事,总算后继有人了。"
笑罢,徐庶不再多言。
他静静地伫立船头,凝望着两岸风光。
虽然当年在荆州求学时,这般江景早已看惯。
但如今时过境迁,
心境不同,年岁渐长的他再看,却另有一番感悟。
随着徐庶沉浸在江景中,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
诸葛川的声音打破了这片宁静。
"徐叔方才不是问我在想什么吗?"
"其实......"
"我是在盘算,以您从许都归来的声望,再加上赵云将军,将来镇守荆州时能否固若金汤。"
诸葛川道出了心中盘算。
毕竟那个关于让赵云和徐庶替代关羽镇守荆州的谋划,光是他一个人筹划还不够,终究需要当事人的配合。
"坐镇荆州?"
"我与子龙将军?"
徐庶听到后,眼中掠过一丝惊讶。
显然,诸葛川的提议出乎他的意料。
"正是镇守荆州!"
诸葛川语气坚定。
徐庶看着一脸认真的诸葛川,摇头笑道:"伯治,此事主公是否知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