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给星耀科技大厦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金边。林薇薇站在大厦门口,深吸了一口带着凉意的空气,指尖轻轻攥了攥手提包里的竞聘方案——那是她熬了七个通宵,修改了十五版的成果,纸页边缘还留着反复批注的痕迹。
今天是校园业务部主管竞聘答辩的日子。昨晚陆承宇陪她模拟答辩到凌晨,临走前还特意把她的方案打印出来,用荧光笔标注出重点,在页脚写着“你比自己想象中更优秀”。此刻想起这句话,林薇薇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了几分。
走进答辩室时,评委席上的五个人已经坐定——首席运营官张总、人力资源总监刘姐、校园业务部前任主管陈哥,还有两位来自技术部和市场部的负责人。他们的目光落在林薇薇身上,没有审视的锐利,反而带着几分期待,这让她心里更踏实了些。
“林薇薇,欢迎你来参加竞聘。”刘姐率先开口,声音温和,“接下来的二十分钟,你可以先阐述你的竞聘方案,剩下的时间我们会进行提问。请开始吧。”
林薇薇点头,打开提前准备好的PPT。当屏幕上出现“校园数字化消费生态——星耀科技校园业务新战略”的标题时,她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自己的阐述:“各位评委好,我认为当前校园市场的核心机会,在于从‘单一服务供给’转向‘数字化生态构建’。过去我们做校园推广,多是单点突破,比如APP下载、课程销售,但学生的需求是连贯的——从入学时的行李寄存,到在校时的自习室预约、技能交换,再到毕业时的租房对接、旧物回收,这些需求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形成闭环。”
她点击鼠标,切换到数据页:“根据我之前做的调研,85%的大学生愿意使用‘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62%的学生表示‘会因为平台功能全面而增加使用频率’。基于这个需求,我的战略规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将星耀的学习APP、支付工具与校园服务模块打通;第二步,与全国50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接入后勤系统,实现‘预约-使用-反馈’全流程数字化;第三步,引入优质商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考研机构的专属课程、本地商家的校园优惠,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PPT上的图表清晰地展示着战略路径,从用户需求到落地步骤,再到预期效果,每一环都衔接紧密。陈哥忍不住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些什么——作为前任主管,他深知校园业务的痛点,林薇薇提出的“生态化”思路,恰好击中了当前业务分散、用户粘性低的问题。
“在团队管理方面,我计划从三个维度入手。”林薇薇继续阐述,语气从容,“第一,明确分工,将现有团队分为‘生态搭建组’‘高校合作组’‘用户运营组’,每个小组设置目标负责人,确保权责清晰;第二,建立‘周复盘-月考核-季培训’机制,每周同步进度,每月根据KPI调整策略,每季度组织跨部门学习,提升团队综合能力;第三,推行‘创新激励计划’,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想法,只要方案可行,就给予资源支持,成功落地后还有额外奖金。”
她还特意提到了之前带团队的经验:“去年我做校园防暑用品循环平台时,曾用类似的管理方法,让3个人的小团队在三个月内服务了8所高校。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15人的团队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二十分钟的阐述结束时,张总放下手中的笔,笑着说:“你的规划很有前瞻性,尤其是‘数字化生态’的想法,符合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想问问,这个生态搭建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你如何协调技术部门的资源?毕竟他们手头还有其他重点项目。”
这个问题林薇薇早有准备。她从容回答:“首先,我会提前和技术部负责人沟通,明确生态搭建的技术需求和时间节点,把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比如第一阶段只做‘服务模块接入’,第二阶段再做‘数据打通’,避免一次性占用过多资源;其次,我会建立‘技术需求优先级’机制,根据用户反馈和业务紧急程度,调整开发顺序,让技术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后,我计划在每个技术开发周期结束后,组织‘成果分享会’,让技术团队看到自己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参与感。”
“那如果高校合作遇到阻碍呢?比如有些学校对引入外部平台比较谨慎。”技术部的王经理接着提问。
“这就需要‘定制化合作方案’。”林薇薇解释道,“比如对保守型高校,我们可以先从‘免费服务’入手,比如帮他们搭建数字化行李寄存系统,不收取任何费用,用实际效果赢得信任;对开放型高校,我们可以尝试‘深度共建’,比如联合开发‘校园数字一卡通’,把星耀的支付功能和学校的门禁、食堂系统打通,实现双赢。我之前和12所高校合作过,积累了一些对接经验,相信能应对这些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