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修复室的安静与专注中一天天过去。凌墨像一块被投入水中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关于文物修复的一切知识。他的进步速度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那双原本只能稳定弹琴、写字的手,如今拿起镊子、毛笔时,也渐渐有了举重若轻的沉稳。
沈师傅对他越发严格,却也越发放心地将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交给他。凌墨不再仅仅是旁观和打下手,他开始独立处理一些破损程度较轻的古籍书页,或者协助进行大型画作的局部清洗、补全。
这天,修复部气氛格外凝重。一幅国家级珍贵古画——《千里江山图》的北宋摹本,虽为摹本,但年代久远,艺术价值极高,在之前的展览搬运过程中,因极其偶然的意外,画轴末端一处不显眼的边角出现了轻微的撕裂和折痕,需要紧急处理。
这幅画太重要了,任何一点损伤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负责主导修复的是部里经验最丰富的几位老师傅,连钟主任都亲自到场坐镇。
问题出在折痕的处理上。由于画心是年代久远的绢本,质地已经有些脆化,传统的蒸汽熨烫方法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颜料脱落或绢丝进一步损伤。而如果不用此法,折痕又难以彻底平复,会影响画作的平整度和未来保存。
几位老师傅围着案子讨论了近一个小时,试了几种温和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折痕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要不……还是冒险试试微蒸汽?”一位老师傅犹豫着提议。
“不行!”沈师傅立刻否定,眉头紧锁,“这处颜色层很薄,底下青绿矿物颜料稳定性差,蒸汽温度和时间极难控制,太冒险了!”
气氛一时陷入僵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多耽搁一刻,画作受损的风险似乎就增加一分。
一直安静站在外围观察的凌墨,目光紧紧锁定在那道细微的折痕上。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这段时间学到的所有关于材料特性、物理原理的知识,与他过去在另一个世界记忆宝库中的某些模糊信息进行交叉比对。
“或许……可以不用水汽?”凌墨忽然轻声开口,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修复室里格外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钟主任皱了皱眉:“不用水汽?那怎么让纤维松弛,平复折痕?”
凌墨走到案台边,保持着安全距离,指着折痕处解释道:“绢丝是蛋白质纤维,其形变与湿度、温度有关。我们之所以需要蒸汽,是利用水分使纤维吸湿膨胀,在热量作用下重新塑形。但这个过程确实难以精确控制。”
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我……之前看过一些杂书,提到过一种思路。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局部精准控温’和‘物理牵引’相结合的方法。”
他拿起旁边一张废弃的练习绢,比划着:“我们可以定制一个极其微小的、能精准控制温度的热源探头,温度设定在刚好能使蛋白质纤维开始具备可塑性,但又远低于颜料和胶矾水耐受的临界点。同时,制作一个带有负压吸附功能的微型夹具,从画心背面,对折痕两侧进行极其轻微、均匀的横向牵引力,辅助纤维在受热时向正确方向回位。”
这个想法非常大胆,甚至有些超前!完全跳出了传统修复的思维定式!
几位老师傅都愣住了,面面相觑。钟主任眼中闪过一丝惊异,追问道:“温度临界点怎么确定?负压吸附的力度如何控制才不会损伤画心?这些细节你怎么解决?”
这些问题非常专业且关键。
凌墨没有丝毫慌乱,他沉吟片刻,结合这段时间的观察和学习,回答道:“温度临界点可以通过对同年代、同材质废弃绢帛进行大量破坏性测试来摸索范围,然后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控。负压吸附的力度……或许可以借鉴精密仪器中使用的压电陶瓷微位移平台原理,实现纳米级别的精准控制,这需要和精密仪器实验室合作。我们可以先制作一个简化版的模型进行安全性测试。”
他不仅提出了想法,连实现的路径和风险控制都考虑到了!
这番条理清晰、甚至带着点工程学思维的论述,让在场的所有老师傅都陷入了沉思。这个年轻人,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这已经超出了普通修复师的知识范畴!
沈师傅盯着凌墨看了许久,浑浊的眼睛里精光闪烁。他缓缓开口,一锤定音:“理论上,可行。老钟,联系精密仪器那边,按凌墨的思路,尽快弄个测试装置出来!我们这边,立刻开始做温度耐受测试!”
钟主任深吸一口气,看了凌墨一眼,眼神复杂,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我马上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修复部与精密仪器实验室联手,根据凌墨提出的核心思路,不断调试、改进那个微型的温控牵引装置。凌墨也全程参与,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跨领域联想能力再次发挥了作用,在材料选择和控制系统优化上提出了几个关键建议,让工程师们都啧啧称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