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蒸汽拖拉机外形如同一座移动的铁屋,前端伸出巨大的齿轮,后部拖拽着粗壮的炮管。它们行驶时发出低沉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将军,快看!"色楞格指向远方,"它们...它们是要用那门大炮轰城吗?"
赵德胜面色凝重:"恐怕是的。陛下急报已发七日,援军为何还未到?"
马祖军的部队在距离城墙约两公里处停下。他们没有立即架设大炮,而是继续挖掘着壕沟,将大炮阵地隐藏在地下工事中。
"他们在做什么?"清军将士们不解。
"似乎要把大炮送入地沟..."赵德胜若有所思,"这些蛮夷,打仗的方式好生古怪。"
城内的清军虽然人数占优,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贸然出击。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战术意图。
"将军,要不我们先派小股部队试探一下?"一名千总请战。
"不可轻举妄动!"赵德胜摇头,"敌军必有诡计。"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攻防战即将展开。马祖军凭借着神秘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正在一步步逼近这座古老的城池。而城内的八千守军,虽然人数众多,却因对敌人的战术一无所知而陷入深深的困惑与恐惧之中。
夜幕降临,城外的马祖军营地依然灯火通明。他们继续完善着地下工事,将大炮阵地掩藏在精心构筑的壕沟网络中。
城内的清军将士们彻夜难眠。他们听着远处隐约的机械轰鸣声,心中充满了不安。
"将军,您说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一名小兵问道。
赵德胜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道:"老夫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将是一场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而在城外的黑暗中,两门240毫米迫击炮已经就位,蒸汽拖拉机的引擎在夜色里低声轰鸣。
当大清帝国的火炮工匠们仍在用泥模铸造铁炮时,马祖军的军工基地里,两座10米高的龙门吊正缓缓吊起一枚150公斤重的240毫米炮弹,将其精准地填入一门钢铁巨兽般的重型迫击炮炮膛。这门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攻城武器,它的诞生,标志着战争进入了工业化火力时代。
妈祖240火炮基本参数:
口径 240毫米(炮管内径)
炮管长度 4.2米(约17.5倍口径)
炮管材质 镍钢+锰钢复合锻造(高炉吹氧炼钢技术)
炮管重量 15.8吨(含炮闩与加固结构)
全炮重量 28.5吨(含炮架与底座)
最大射程 2.8公里(实心弹),2.2公里(爆炸弹)
炮口初速 210米/秒(实心弹) / 190米/秒(爆炸弹)
射速 每五分钟一发
炮架类型 可调节式蒸汽辅助炮架(最大仰角60°,俯角5°)
装填方式 前装式(由两台10吨级龙门吊辅助装弹)
这门大型攻城炮的技术底层:
1. 钢铁革命:高炉吹氧炼钢 + 锰镍合金
马祖军的高炉吹氧炼钢技术,炼出的钢材纯度极高,强度远超传统生铁。
锰钢(含锰12%-15%):赋予炮管极高的硬度和抗冲击性,确保在发射时能承受3000磅/平方英寸的恐怖膛压而不开裂。
炮管采用复合锻造工艺,由200吨蒸汽锤反复锻打钢坯,使其密度与强度达到极致,每一寸炮管都经过千锤百炼,坚不可摧。
2. 锻造工艺:200吨蒸汽锤的暴力美学
炮管成型:钢坯在1500℃高温下被送入锻造台,200吨蒸汽锤以每分钟6-8次的频率锻打,消除内部杂质与气泡,使其密度与强度达到极致。
渐缩式结构:炮管前端略细(240mm),后端加粗(300mm),优化膛压分布,确保炮弹出膛时的初速与稳定性。
相比之下,清军的火炮仍依赖泥模铸造,炮管内壁粗糙、厚度不均,极易在发射时炸裂。
3. 炮管设计:蒸汽炮管弹线技术
浅螺旋膛线(早期概念):炮管内壁刻有浅螺旋槽,使炮弹在发射时能轻微旋转,提升飞行稳定性。
可调节炮架:炮架采用蒸汽动力辅助底座,能快速调整仰角(最大60°),配合简易瞄准镜,计算弹道落点。
4. 弹药系统
半实心铁弹(高爆穿甲弹):
重量:150公斤
初速:210米/秒
穿透力:可击穿2米厚的夯土城墙。
射程:2.6公里
全爆炸弹(早期榴弹):
- 重量:120公斤(填充黑火药+一千五百枚钢珠)
- 爆炸威力:覆盖半径50米内的区域
- 射程:2.8公里
5. 装填系统:两台龙门吊协同作业
由于炮弹重量极大(150公斤实心弹),马祖军专门设计了两台10吨级龙门吊,用于辅助装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