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年前后,纽约已确立为美国首屈一指的证券交易与商业金融中心,在大西洋贸易金融中占据关键位置。其证券市场在1820年代因对运河证券的旺盛需求而快速扩容,市场质量与监管相对更受认可,逐步取代费城成为全国金融中心;与此同时,依托纽约港与内陆水系的区位优势,纽约的贸易和金融联动持续强化,为后续在全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
1792年《梧桐树协议》奠定交易秩序,1817年成立“纽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实行会员制、固定佣金与场内集中交易,交易效率与信息优势提升,会员数量稳步增长。
纽约受益于更强的市场流动性与港口贸易,在危机后更快重拾增长动能。
运河融资热潮与纽约市场的制度优势,推动金融活动与交易重心向纽约转移。
现在,纽约的人口大约在十二万人左右,他并不算大城,甚至比现在开普敦的二十万人口还要少一半。
这年头,移民来美国的都是什么人?这些人绝大多数分为两种:一是在欧洲活不下去的可怜人;二是在欧洲有案底,需要坐牢的狠人!
这两种人其实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代表!
4月的纽约,春寒未褪,港口的蒸汽与海风交织,商船与移民船只穿梭不息。这座正在崛起的北美金融与贸易中心,每日迎来无数怀揣梦想的欧洲移民,却从未有人料到,一场荒诞至极的“移民登记”即将颠覆常理——悍匪姚耀祖竟带着五百名“荷兰移民”,以移民之名,在纽约移民局门前排起了长队。
清晨,纽约移民局的办事大厅本如往常般忙碌:来自爱尔兰的农夫攥着船票,德国的破落手工匠人抱着家什,意大利的混混们低声讨论着如何垄断码头,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乘客名单与健康证明,将符合条件的名字登记在册。
然而,临近正午,一群身着荷兰农夫衣服、面容冷峻的男子们簇拥着一位微微发福的中年黄种人男子步入大厅,瞬间引得众人侧目。
领头的姚耀祖手持一份盖有模糊印章的“通行文书”,向移民局官员声称:“我们是五百个来自荷兰的农夫,为欧洲避战乱、求生计,愿遵美利坚律法,定居纽约。”
随行的“荷兰”农夫们围在移民局柜台前面,诉说着之前的苦难生活。
可移民局的官员们看着这些家伙吃的油光满面,就知道这伙人绝不是“贫下中农”,要么是在荷兰搞出了什么幺蛾子,要么就是荷兰被通缉的造反者!
面对这五百余人的“移民申请”,纽约移民局的官员起初面露难色:按当时流程,每位移民需提交船票、健康声明、身份证明,并由官员核对乘客名单与船舶日志。
然而,姚耀祖递来的文书虽格式潦草,却盖有荷兰“海外商会”的模糊印章,但确实是荷兰文字。
姚耀祖悄悄的给移民官员手里塞了十枚荷兰金币,这让整个登记的流程,如同丝绸般滑顺。
登记完成后,姚耀祖一行并未如普通移民般前往码头工人区落脚,而是悄然租下港口边的两个废弃仓库和在车马行购买了二十辆马车,声称他们要在纽约做马车租赁的买卖。
而斯宾塞此时正在和纽约商人在船上检验蔗糖和咖啡豆,双方握手,签下合约,开始交割货物。
中午,几十个荷兰人混入了纽约的人群,他们沿着所有街道行走,开始在购买来的纽约地图上写写画画。
只是写的都是一些密语,一般人看不懂这都是啥玩意。嗯,他们在标记银行,另外包括通往码头区的所有街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两边楼房的层数和结构。
下午,二十辆马车混入纽约港里,随着码头区混乱的装卸货的车队,作为船支的“自带装卸队”在装卸完所有交易货物以后,从船舱底部把那些“真正的货物”装上马车送往两个废弃仓库。
期间,几个意大利混混还想过来找事,声称这个码头属于他们,要想在这里混,就要缴纳保护费。
问过价格以后,姚耀祖和气的给了他们十个银币,作为一年的保护费。
可转身,姚耀祖就让人盯着这些人,看看他们的集合地点在哪里?敢问“五百好汉”收保护费,他娘的,还有没有天理了?
姚耀祖心里想着,等任务的最后一天,他要用枪“和气”的要去把十个银币的保护费拿回来!
第三天上午,纽约港的晨雾还未散尽,姚耀祖站在租来的仓库二楼,隔着破木头百叶窗俯瞰着繁忙的码头。
楼下,五百名身着开普敦民兵在检查装备和分析地图,他们都是沙卡和斯宾塞精心挑选的战士,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足以执行这一场前所未有的劫掠行动。
姚耀祖则在分析,到底该抢劫哪里?
姚耀祖作为军人加商人加劫匪,他深知,抢劫一座城市,不能只靠蛮力,而是要像军事计划一样,先研究它的弱点。
他走下楼梯,召集团队,开始分析纽约的关键目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