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跨洲脉语·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全球灵脉保护中心的穹顶玻璃时,林羽正站在中央展厅的环形屏幕前,指尖划过屏幕上闪烁的全球灵脉节点。屏幕上,代表中国十条灵脉的光点已稳定呈现出暖金色——这是“灵脉生态优级”的标识,而在非洲撒哈拉边缘、南美亚马逊雨林、北欧极光带的位置,几枚淡蓝色的光点正缓慢闪烁,标注着“合作共建中”。
“林主任,非洲灵脉考察队的实时画面传过来了。”助手小陈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屏幕上显示着一片荒芜的戈壁,几名穿着橙色工装的队员正围着一块泛着微弱绿光的岩石忙碌。“他们在撒哈拉边缘发现了‘沙脉’的痕迹,这是全球首次确认沙漠灵脉的存在,不过目前灵气纯度只有32%,生态修复难度很大。”
林羽接过平板,放大画面仔细观察。岩石表面的绿色纹路与国内木脉的纹路有几分相似,但更纤细、更耐旱,像一条条蜷缩在沙粒中的绿线。“让他们先采集岩石样本和周边沙土,用我们寄过去的‘灵脉复苏液浓缩版’做初步滋养,”他指着屏幕上的戈壁地图,“另外,通知水脉监测站调一批‘耐旱共生草’的种子过去,这种草经过改良,能在半沙漠环境生长,正好用来固定沙土、激活沙脉灵气。”
小陈刚离开,苏瑶就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文件封面上印着“亚马逊灵脉合作计划”。“南美那边传来消息,当地土着部落同意我们进入‘雨林圣谷’考察了,不过有个条件——必须由我们亲自带队,还要带上乐乐他们几个‘灵脉小卫士’,说是想让孩子们之间多交流,从孩子开始建立对灵脉保护的信任。”
林羽抬头,看到苏瑶身后跟着两个熟悉的身影——已经上初中的乐乐,还有当年在雷脉补种雷灵草的高个子男孩阿哲。乐乐穿着蓝色的“灵脉小卫士”马甲,手里抱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贴满了这些年她在各个灵脉区域收集的树叶标本;阿哲则穿着灵脉特战队的预备役制服,胸前别着一枚“雷脉守护”的徽章,比三年前成熟了不少。
“林叔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乐乐举起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亚马逊雨林的想象图——巨大的树木、彩色的鸟类,还有一条泛着蓝光的灵脉河,“我查了很多资料,亚马逊的灵脉应该和我们的水脉、木脉都有关联,说不定能找到两种灵脉共生的植物!”
阿哲也跟着点头,语气认真:“我在特战队预备役学了野外生存和灵脉探测,这次去能帮着搭帐篷、守夜,还能教当地孩子用简易灵脉探测器分辨灵脉植物,不会给大家添麻烦。”
看着两个年轻人眼里的光芒,林羽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踏上灵脉守护之路的样子。那时的他也像这样,带着满腔热情和一丝忐忑,却从未想过退缩。“好,我们一起去亚马逊,”他拍了拍两人的肩膀,“不过出发前要先完成三项‘任务’:熟悉亚马逊的气候和动植物、掌握基础的西班牙语、学会用便携式万脉水晶球碎片监测灵脉波动,能做到吗?”
“能!”两人齐声回答,眼里满是坚定。
接下来的一周,林羽和苏瑶带着乐乐、阿哲进行了密集的准备。在气候模拟实验室里,他们体验了亚马逊的高温高湿环境,学习如何应对暴雨和蚊虫;在语言教室里,当地志愿者教他们说简单的西班牙语,比如“灵脉”“保护”“朋友”;在灵脉技术室,苏教授亲自演示便携式万脉水晶球碎片的用法——这是用万脉水晶球的边角料制成的简易设备,虽不能调节灵脉能量,却能实时监测灵气纯度和波动频率,方便野外使用。
出发那天,万脉山灵脉中枢的伙伴们都来送行。周老给他们塞了几包用熔焰草籽制作的“能量饼干”,说能在体力不支时补充能量;陆晴带来了雷脉的“虹电预警器”,提醒他们雨林里常有雷暴,遇到危险可以用它发出信号;陈峰则反复叮嘱阿哲,要照顾好乐乐和两位老师,遇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特战队驻南美分部。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他们终于抵达亚马逊雨林边缘的小镇。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卡洛斯早已在机场等候,他皮肤黝黑,笑容爽朗,手里举着一块刻有雨林灵脉符号的木牌。“欢迎你们,来自东方的灵脉守护者!”卡洛斯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雨林圣谷的长老们已经在等你们了,他们为你们准备了‘灵脉欢迎礼’。”
从镇上到雨林圣谷需要乘坐独木舟,沿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前行。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下成群的灵脉鱼游过,鱼身上的蓝光在水中连成一片,像一条流动的光带。乐乐趴在船边,兴奋地用笔记本记录着:“水温25℃,灵脉鱼种类约5种,河水灵气纯度68%,比资料里写的还高!”
阿哲则拿着便携式水晶球碎片,时不时观察屏幕上的波动曲线:“这里的灵脉能量很活跃,不过波动有点不稳定,可能和雨林里的降雨有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