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湖脉归序·荒漠脉生
当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的苏必利尔湖晨雾散去时,林羽正站在布满藻类的湖滩上,指尖触碰着浑浊的湖水。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船尾留下的航迹像一道灰色的伤疤,延伸向湖心——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上,灵气纯度数值停在39%,能量波动曲线杂乱无章,像被打乱的琴弦,毫无规律可言。
“这是苏必利尔湖的‘西湾水域’,曾经是五大湖灵脉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马克指着湖面上漂浮的绿色藻团,“工业废水里的氮磷超标,导致蓝藻疯狂繁殖,不仅遮住了阳光,还释放毒素,连本土的灵脉湖鳟都快没了。更糟的是,外来的斑马贻贝把湖底的灵脉微生物吃了个精光,灵脉能量连循环的基础都没了。”
苏瑶蹲下身,将水质检测仪插入水中,屏幕上立刻跳出刺眼的红色数据:氮含量超标4倍,磷含量超标3.5倍,毒素(微囊藻毒素)含量达到0.05mg/L,远超安全限值。“污染和外来物种是双重打击,”她在防水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蓝藻像‘强盗’一样霸占能量,斑马贻贝像‘小偷’一样偷食基础微生物,我们得先治藻、除贻贝,再补灵脉微生物,才能让湖脉归序。”
乐乐抱着从奥卡万戈湿地带回来的灵脉芦苇标本,看着湖面上的藻团,小声说:“湖水以前一定很清澈吧?能看到小鱼在水里游,能看到湖底的石头。我们一定要让它变回原来的样子!”
阿哲已经背着无人机走到了湖对岸的高地,他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镜头扫过西湾水域的全貌:“从航拍看,蓝藻主要集中在西湾的三个浅水区,湖底有四处斑马贻贝密集区,像补丁一样覆盖在灵脉节点上。我先绘制详细的‘藻情’和‘贻贝分布图’,方便制定精准清理方案。”
当天下午,林羽和马克一起拜访了当地环保部门和渔业部门。面对“湖脉紊乱”的现状,渔业部门负责人无奈地说:“我们每年都会投放杀藻剂,但治标不治本,来年蓝藻长得更凶;斑马贻贝没有天敌,捞都捞不完,现在湖鳟的年产量不足十年前的十分之一。”
“杀藻剂会破坏灵脉微生物,反而让问题更糟,”林羽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提出‘生态治藻+生物控贻贝’的思路:用‘灵脉浮岛’(种植水生灵脉植物的浮体)吸收氮磷,抑制蓝藻生长;投放本土的‘灵脉底栖虾’,它们以斑马贻贝的幼虫为食,还能带动灵脉微生物繁殖。这样既不会破坏生态,又能让灵脉慢慢恢复。”
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会立刻协调周边工厂升级污水处理设备,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渔业部门则承诺提供船只和人员,协助搭建灵脉浮岛和投放灵脉底栖虾。最终,各方达成共识,一周内启动“湖脉归序行动”。
接下来的十五天,苏必利尔湖西湾水域热闹起来。林羽和阿哲负责搭建“灵脉浮岛”——他们用环保塑料制成浮体框架,在上面种植灵脉芦苇、灵脉香蒲和灵脉水芹,这些植物的根系能深入水中,像“过滤器”一样吸收氮磷;苏瑶则带着志愿者和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乘坐小船,在斑马贻贝密集区投放灵脉底栖虾,还向湖水喷洒“灵脉微生物营养液”,帮助本土微生物恢复数量。
乐乐的任务是“湖泊小卫士”,她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在湖滩上种植“灵脉固滩植物”(如灵脉沙棘、灵脉碱蓬)。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固定湖滩的土壤,防止泥沙流入湖中,叶片还能释放微弱的灵脉能量,辅助改善湖边的小环境。“大家看,”乐乐拿着小铲子,教孩子们挖坑,“灵脉沙棘的根长得很密,能抓住沙子,等它们长大,湖滩就不会被水冲坏了,小鱼也能在旁边的浅水区玩耍。”
一个名叫泰勒的小男孩听得格外认真,他还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小鱼窝”(用树枝编织的小篮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湖边的浅水区:“这样湖鳟宝宝就有地方躲啦,不会被大鱼吃掉。”
十天后,第一批灵脉浮岛开始发挥作用。林羽用无人机观测发现,浮岛周边的蓝藻数量减少了30%,湖水的透明度也提高了不少,能隐约看到水下的石头。苏瑶用水质检测仪再次检测,数据明显好转:氮磷含量降到了标准限值的1.5倍以内,毒素含量几乎检测不到。
更让人惊喜的是,马克在灵脉浮岛附近发现了几条小湖鳟,它们正围着浮岛的根系游动,像是在寻找食物。“湖鳟回来了!”马克激动地大喊,岸边的志愿者和孩子们都围过来看,泰勒更是兴奋地指着水面:“你们看!它们在我的小鱼窝旁边游!它们喜欢这里!”
又过了五天,斑马贻贝的密集区明显缩小,湖底的灵脉微生物数量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60%。便携式水晶球碎片显示,西湾水域的灵气纯度从39%升到了48%,能量波动曲线逐渐变得平稳,像重新被调准的琴弦,开始有规律地跳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