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霜晶映脉·极地传信
2033年秋分前夕,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早了十天。灵脉教育基地的指挥中心里,大屏幕正实时转播着挪威冰川守护区的画面——艾拉带领的监测团队踩着滑雪板,在白茫茫的冰川上艰难前行,他们身后的雪地摩托拖着设备箱,在雪地上留下两道长长的痕迹。屏幕角落的监测数据显示,冰川灵脉节点的能量值稳定在4.3赫兹,比夏季时高了0.1赫兹,而冰川表面的温度,已经降到了-8℃。
“艾拉说他们在冰川下发现了新的灵脉通道,能量波动比已知节点强30%。”苏瑶指着屏幕上的红外影像,画面里,一条淡蓝色的能量带正从冰川深处延伸出来,像一条藏在冰雪下的蓝宝石丝带,“更奇怪的是,通道周围的冰层里,检测到了和地球寒武纪灵脉化石相似的有机化合物,还有一种从未见过的冰晶结构——这种冰晶在显微镜下是六芒星形状,能反射灵脉能量,就像天然的水晶调节装置。”
林羽凑近屏幕,盯着那条淡蓝色的能量带:“冰川下的压力和低温,可能让灵脉能量形成了特殊的储存结构。寒武纪的灵脉化石也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说不定冰川下的通道,保留了地球远古灵脉的原始状态。”他转头对阿哲说,“你立刻整理火星岩层的低温适应性数据,还有实验室里的微生物低温实验结果,传给艾拉。冰川的环境和火星很像,他们的发现可能对‘灵脉三号’的火星实验有帮助。”
阿哲刚把数据打包发送,乐乐就抱着一摞“少年监测日志”跑了进来,脸上还沾着墨水:“林叔叔!你看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寄来的日志,他们在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暗河里,发现了会发光的菌丝!”乐乐翻开其中一页,纸上画着一条深蓝色的暗河,河底的岩石上覆盖着白色的菌丝,旁边用彩笔标注着“灵脉能量4.6赫兹,比地面高0.8赫兹”,“他们说暗河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8℃,菌丝在水里也能生长,还能附着在鱼身上传播——这是第一次发现能在淡水环境里共生的灵脉微生物!”
苏瑶接过日志,快速浏览后眼睛一亮:“淡水环境的灵脉微生物,我们之前只在雨林的溪流里发现过,而且活性很低。大自流盆地的暗河与世隔绝,可能保留了更原始的微生物种类,说不定能适应火星的液态水环境。”她立刻联系澳大利亚的少年监测站,让他们采集暗河的水样和菌丝样本,尽快送到基地实验室,“我们要测试这种微生物在低温、低氧环境下的活性,还有和火星蒙脱石的兼容性——如果能在-10℃的液态水里存活,就能作为‘灵脉三号’的备选微生物。”
当天下午,艾拉的视频电话准时打了进来。屏幕里,她正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冰屋前,身后的冰川上钻了一个直径1米的冰洞,洞里泛着淡淡的蓝光。“我们用冰钻打通了10米深的冰层,终于看到了灵脉通道的入口。”艾拉拿着手电筒往洞里照,光束下,能看到冰层内壁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六芒星冰晶,“这些冰晶能把灵脉能量反射到周围的冰层里,让整个通道像一个巨大的能量储存罐——我们测量了冰层的能量密度,是普通灵脉节点的2倍。”
她举起一个透明的样本盒,里面装着几块带着冰晶的冰块:“冰晶里含有微量的灵脉元素,和沙漠的水晶矿物成分相似,但结构更特殊——六芒星的每个角都能引导不同方向的能量,形成立体的能量网络。”艾拉把样本盒放在监测仪上,屏幕显示冰晶的能量调节效率,比人工制造的水晶装置高15%,“如果我们能复制这种冰晶结构,就能制造出更高效的能量调节装置,无论是地球的极端环境,还是火星的银色区域,都能用。”
阿哲在一旁听得认真,突然问道:“冰晶周围的冰层里,有没有发现微生物?比如能在低温下存活的菌丝?”艾拉点点头,调出显微镜下的画面:“冰层里有少量休眠的真菌孢子,在-5℃的环境下能保持活性,只是生长速度很慢——每七天才能长出0.1毫米的菌丝。我们尝试用灵脉能量刺激它们,活性提高了20%,但还是比沙漠的微生物慢很多。”
“把孢子样本寄过来。”林羽说,“我们在实验室里模拟冰川的低温环境,再加入暗河的微生物,看看能不能培育出既能耐低温,又能快速生长的共生菌株。火星的银色区域虽然有液态水,但温度可能在-10℃以下,只有耐低温的微生物,才能在那里形成稳定的共生系统。”
挂了视频电话,林羽、苏瑶和阿哲立刻召开了“灵脉三号”火星实验的筹备会议。会议桌上,摊开着火星银色区域的高清地图、微生物培育方案,还有水晶调节装置的设计图。“目前我们有三个备选微生物:沙漠的共生真菌、雨林的猴面包树菌株,还有澳大利亚暗河的淡水菌丝。”苏瑶指着方案上的表格,“沙漠真菌耐干旱,但耐低温能力差;雨林菌株生长快,但需要高湿度;暗河菌丝能在水里存活,耐低温能力中等——如果能把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培育出‘三合一’的杂交菌株,就能适应火星的复杂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