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哲在电脑上调出微生物杂交的模拟动画:“我们可以用基因编辑技术,把沙漠真菌的耐旱基因、雨林菌株的快速生长基因,还有暗河菌丝的耐低温基因整合在一起。实验室已经做了初步的基因配对,成功率大概在45%,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数据来优化方案。”他看向林羽,“冰川的休眠孢子样本很关键,它们的低温适应基因可能更原始,整合到杂交菌株里,能提高耐低温能力。”
林羽点点头,在会议纪要上写下“优先获取冰川孢子样本”:“艾拉的团队还要在冰川待半个月,我们让他们多采集一些冰晶和孢子样本,同时监测灵脉通道的能量变化。另外,乐乐刚才提到的暗河菌丝,样本大概一周后到,到时候阿哲你负责做低温活性测试,苏瑶你协调全球的灵脉监测网络,收集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数据——越多的数据,杂交菌株的成功率越高。”
会议结束后,乐乐抱着刚整理好的“火星问题集”找到林羽,本子上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孩子的疑问:“林叔叔,加拿大的小朋友问,火星的液态水会不会结冰?如果结冰了,微生物还能活吗?还有南非的小朋友想知道,能不能把沙漠的沙棘种子也送到火星,让它们和微生物一起生长?”
林羽接过本子,逐页翻看后笑了:“这些问题都很关键。火星的液态水可能在地下,温度相对稳定,不容易结冰,但表面的水肯定会结冰。至于沙棘种子,现在还不行——火星没有足够的氧气和合适的土壤,种子无法发芽。但未来,等我们在火星建立了封闭的生态舱,说不定能尝试种沙棘苗,让微生物和植物形成共生系统,就像地球的沙漠一样。”
他拿起笔,在本子上认真回复每个问题,还在旁边画了简单的示意图——比如火星地下液态水的分布、生态舱的结构。“你把这些回复寄给每个提问的小朋友,再告诉他们,‘灵脉三号’探测器会携带他们画的火星生态图,让地球的孩子和火星的灵脉,来一次跨星球的‘对话’。”
乐乐用力点头,抱着本子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林羽看着她的背影,转头看向窗外——育苗棚里的沙棘苗已经长到了半米高,叶片的淡绿微光在夕阳下格外明显,而实验室的方向,灯火通明,阿哲和苏瑶还在忙着分析数据。他知道,为了“灵脉三号”的发射,为了火星灵脉的唤醒,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正在用他们的好奇和期待,为这场跨星球的探索注入力量。
一周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暗河样本如期抵达基地。苏瑶和乐乐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看着阿哲打开密封的样本箱——里面装着两瓶暗河水样,还有一块附着着白色菌丝的岩石。水样在透明的瓶子里泛着淡淡的蓝光,菌丝像一层薄纱,覆盖在岩石表面,轻轻晃动瓶子,菌丝还会随着水流摆动,像活着的丝带。
“水温保持在18℃,pH值7.2,和实验室模拟的淡水环境一致。”阿哲用吸管取了少量水样,滴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先看看微生物的形态。”屏幕上很快出现了菌丝的高清画面——这些菌丝比沙漠的真菌更细,直径只有0.01毫米,表面有一层透明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可能是它们能在水里存活的关键,还能抵抗低温。”
阿哲将水样分成三份,分别放在-5℃、-10℃、-15℃的恒温培养箱里,开始测试低温活性。“每小时记录一次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能量波动。”他对乐乐说,“你负责记录-5℃组的数据,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出现断裂,或者颜色变化——如果变成褐色,就说明活性下降了。”
乐乐点点头,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培养箱旁,手里拿着笔记本和计时器。每隔一小时,她就会打开培养箱的观察窗,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状态,然后认真记录在本子上:“14:00,-5℃组,菌丝长度0.3毫米,颜色白色,能量波动1.2赫兹;15:00,菌丝长度0.35毫米,颜色白色,能量波动1.1赫兹……”她发现,即使在-5℃的环境下,菌丝还在缓慢生长,只是速度比常温下慢了一半,而能量波动虽然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1赫兹以上,没有出现休眠的迹象。
“阿哲哥哥!-5℃组的菌丝还在长!”乐乐兴奋地喊道,“而且保护膜好像变厚了,是不是在适应低温环境呀?”阿哲走过来,用显微镜观察后点头:“没错,保护膜能分泌一种抗冻蛋白,降低菌丝体内的冰点,让它们在低温下也能保持活性。这和冰川里的休眠孢子很像,只是暗河菌丝的抗冻能力更强,不需要休眠就能生长。”
与此同时,艾拉的团队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冰川下的灵脉通道深处,采集到了大量的六芒星冰晶和休眠孢子样本,还拍摄到了通道尽头的“灵脉核心”。根据传回的监测数据,灵脉核心的能量值高达5.1赫兹,是目前发现的地球最高能量的灵脉节点之一,而核心周围的冰层里,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是通道入口的5倍,还检测到了微量的液态水——这些液态水在-12℃的环境下依然没有结冰,因为里面含有高浓度的灵脉元素,降低了水的冰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