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科长那番“不点名”的敲打,像一盆冰水混合物,兜头浇在廖奎身上。短暂的透心凉之后,是烧灼般的屈辱和一股被逼到墙角的狠劲。退缩?认命?那不是他廖奎的性子。谢薇的信、老王头的打气、陈卫红的提醒,还有李主任和公社的期望,拧成了一股无形的鞭子,抽着他必须往前冲。
既然“成分”的阴影无法驱散,那就用更耀眼的技术光芒,让它显得不那么醒目!
白天,培训照旧。廖奎把自己变成了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知识。孙建国引经据典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暗自腹诽,而是努力去理解那些理论背后的逻辑;马向东展示悍勇手法时,他仔细观察其发力技巧和应对牲畜反抗的时机;甚至对周小河那精细到令人发指的操作,他也试图拆解其中的原理。他不再满足于“会”,而是追求“精”,追求“透”,追求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老李头那些土法经验和系统赋予的直觉,与书本上的科学道理融会贯通。
但白天的集体培训时间有限,而且众目睽睽,很多想法无法深入实践。真正的突破,发生在夜晚,在那个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虚拟训练空间】里。
时间流速5:1的作弊器,成了他最大的依仗。当同屋的学员们因为高强度的学习和压力而陷入沉睡,甚至有人在梦里还在背诵“猪瘟与猪丹毒鉴别要点”时,廖奎的意识已经沉入了那片奇异的空间。
这里没有齐科长冰冷的警告,没有竞争对手审视的目光,只有无尽的、可供他随意“折腾”的虚拟猪只和各种模拟场景。
他首先针对自己的短板——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性表述,发起了猛攻。虚拟空间里,他对着无形的“评委”,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如何介绍他的“精准下刀术”。他尝试用解剖学知识解释下刀位置的选择,用预防感染和减少应激反应的角度阐述无痛微创操作的好处,甚至引用简单的物理学原理说明如何用巧劲省力。一开始说得磕磕巴巴,词不达意,但在无数次失败和修正后,他的表述渐渐变得流畅、清晰,甚至能带上一点说服力的自信。
接着,他重点打磨【因地制宜饲料优化】这个技能。集训期间老师讲了不少关于营养配比的理论,但多是基于标准饲料配方。廖奎结合红星公社乃至整个东北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虚拟空间里疯狂模拟:如果只有玉米、豆粕、麸皮和大量的青贮饲料(比如夏天随处可见的苋菜、稗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最优配比?如果遇到猪群食欲不振,如何利用山里能找到的、带有特殊气味的草药(比如艾草、陈皮)进行调理?
他不知疲倦地尝试着各种组合,观察着虚拟猪只的“生长数据”和“健康指标”。失败了,就推倒重来;有了一丝进展,就立刻记录下那种微妙的“感觉”。渐渐地,那些原本停留在系统技能列表里的冰冷字眼,开始化作他脑海中活生生的、可以随意组合调用的知识模块。
不知在虚拟空间里“鏖战”了多久,也许相当于外界好几个夜晚的苦功,正当他再一次成功模拟出用常见野菜提升母猪哺乳期产奶量的配方时,久违的系统提示音终于响起:
【叮!宿主对技能‘因地制宜饲料优化(初级)’理解深化,应用范围拓展,熟练度大幅提升!技能升级为‘因地制宜饲料优化(中级)’!】
【中级效果:优化方案效果提升10%,对本地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辨识与利用能力增强,有一定几率触发‘低成本高效能’特殊配方灵感。】
成了!廖奎心中一阵激动。中级技能带来的不仅是数据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那种对资源利用的“灵感”,这正是在物质匮乏年代最宝贵的能力!
还没等他仔细体会中级技能的变化,另一项他一直有些忽略的被动技能,也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为了测试新升级的饲料配方,他需要频繁安抚虚拟猪群,让它们更好地进食。他下意识地集中精神,将自己“希望它们安静、配合”的意念散发出去。起初效果甚微,但当他将这种意念与对猪只行为习惯的细致观察(比如它们喜欢被挠哪个部位、哪种声音能让它们放松)结合起来时,一种更柔和、更精准的引导感出现了。
【叮!被动技能‘群体情绪微弱感染’与宿主对动物行为理解深度结合,产生协同效应!可小幅引导特定目标(≤3)的短暂情绪趋向(如 calm/cooperative),效果与宿主精神集中度、对目标了解程度正相关。】
廖奎眼睛一亮!这不再是模糊的“微弱感染”,而是变成了可以有限度、有方向施加影响的“引导”!虽然限制很多,效果短暂,但用在关键时刻,比如在比赛时让躁动的考核猪只稍微安静那么几秒钟,或许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虚拟空间里的突破,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廖奎现实中的身体。虽然因为精神消耗巨大,他白天偶尔会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里的光芒却愈发锐利和自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