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宗训闻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韩将军所言甚合朕意。李煜背叛同盟,勾结辽军,此仇不共戴天!朕要让他知道,背叛后周的下场!”
他拿起案上的密旨,正要盖上玉玺,御书房的门突然被猛地推开。符太后带着满身风尘闯了进来,身后跟着王审琦、柳如眉等将士,甲胄碰撞的声响打破了书房内的肃穆。
“陛下!万万不可伐唐!”符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喘息,却异常坚定。
柴宗训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头:“娘,您怎么来了?朕正在与大臣商议军国大事,您还是先回寝宫歇息吧。”
“歇息?”符太后走到案前,一把按住即将盖上玉玺的密旨,“你要举兵伐唐,让万千将士再入沙场,我如何能歇息?”她看向韩令坤等人,“各位将军,云州之战刚结束,将士们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此刻伐唐,胜算几何?若辽军趁机南下,吴越再从中作梗,后周该如何应对?”
韩令坤等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他们只想着如何讨伐南唐,却未曾深思背后的隐患。
柴宗训脸色一沉:“娘,李煜背叛同盟,暗中勾结辽军,害死了我们不少将士,此仇必须报!若今日不惩戒他,日后其他藩国定会纷纷效仿,后周的威严何在?”
“威严不是靠穷兵黩武建立的!”符太后的情绪激动起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你以为我不恨李煜吗?他害我们损失了那么多将士,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可我们不能意气用事!后周的根基还未稳固,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连年征战!”
她放缓语气,拉住柴宗训的手,眼中满是慈母的担忧:“儿,你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娘很欣慰。可你要记住,作为君主,最重要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要为天下苍生着想,为后周的长治久安着想。现在我们最该做的,是安抚伤亡将士的家属,补充粮草军械,整顿边防,等国力强盛了,再收拾李煜也不迟。”
柴宗训看着母亲眼中的忧虑,心中微微一动。他并非没有考虑过这些,只是李从善通敌的行为让他怒不可遏,一心想要复仇。此刻被母亲点破,他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
就在这时,内侍再次禀报:“陛下,魏仁浦、符彦卿、向拱等大臣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柴宗训深吸一口气,道:“让他们进来。”
大臣们走进御书房,看到眼前的情景,便知道是为了伐唐之事。魏仁浦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臣等听闻陛下要举兵伐唐,特来劝阻。云州之战后,我军急需休整,粮草器械也需补充,此刻伐唐,实在不妥。还望陛下三思!”
符彦卿也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辽军虽退,但耶律休哥仍在朔州集结兵力,随时可能南下。若我们贸然伐唐,辽军趁机进攻,河北防线恐将失守。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暂缓伐唐!”
众大臣纷纷附和,一时间,御书房内全是劝阻的声音。柴宗训看着眼前的母亲和大臣们,又看了看案上的疆域图,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索。
他想起云州战场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想起那些战死将士的家属悲痛的面容,想起母亲方才说的“为天下苍生着想”,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决定确实过于仓促。
良久,柴宗训拿起案上的密旨,撕得粉碎,掷在地上:“罢了!朕听你们的,暂缓伐唐!”
符太后闻言,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儿,你能听进劝谏,娘就放心了。”
柴宗训看着母亲,躬身道:“娘,是朕太过冲动了。若非您及时劝阻,险些酿成大错。”他转向众大臣,“传朕旨意,即刻停止伐唐的一切准备,命各地守军加强边防,安抚伤亡将士的家属;同时,命户部尽快调拨粮草,补充军需;另外,再给李煜发一道国书,斥责他的背叛行为,命他赔偿我军的损失——黄金五千两,蜀锦两千匹,否则,后周随时可能举兵伐唐!”
“臣等遵旨!”众大臣齐声应道。
御书房内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符太后看着儿子沉稳的神色,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经过这件事,柴宗训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走出御书房时,日光已经西斜,将母子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符太后抬头望去,天空湛蓝,白云朵朵,仿佛预示着后周的未来一片光明。她转头看向身边的柴宗训,轻声道:“儿,乱世之中,不仅要有征伐的勇气,更要有隐忍的智慧。只有懂得审时度势,才能真正守护好这片江山。”
柴宗训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娘,朕记住了。日后行事,定当三思而后行,绝不再意气用事。”
母子二人并肩走在宫道上,身后的将士们纷纷退去,宫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是这份宁静之下,所有人都知道,后周与南唐的恩怨并未了结,乱世的烽火,也远未平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