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风带着凉意掠过莲塘时,塘里的荷花已谢了大半,先前粉嫩的花瓣落进水里,像撒了层粉色的碎纸,顺着水流漂荡,最终沉进塘泥里,成了滋养新生命的养分。而当初立在荷叶间的花骨朵,如今已长成了饱满的莲蓬——青绿色的莲蓬像倒扣的小伞,顶端布满了圆孔,每个孔里都藏着一颗圆实的莲子,风一吹,莲蓬就轻轻晃,像是在邀人来采。
蓝念安如今每天来塘边,不再是数荷叶,而是踮着脚看莲蓬。“娘,你看那最大的莲蓬,是不是已经熟了?”他指着塘中央那株莲蓬,眼里满是期待——那莲蓬比其他的都大,颜色已从青绿变成了浅褐,顶端的圆孔微微张开,能看见里面莲子的浅黄。江念卿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笑着点头:“是呀,这莲蓬已经熟了,今天咱们就来采莲子。”
这话一出口,蓝承宇立刻扛着小竹篮跑过来,念莲丫头也抱着莲娃娃凑上前,娃娃棉袄上的荷花绣纹虽已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欢喜:“采莲子啦!我要帮着摘最大的莲蓬!”蓝承宇把竹篮放在塘埂上,撸了撸袖子:“我力气大,我来摘深塘里的莲蓬!”
蓝思追和金凌也早早来了,两人扛着长柄的采莲钩——深塘里的莲蓬够不着,得用钩子勾过来。“当年魏前辈和蓝二前辈采莲子时,用的也是这样的钩子吧?”金凌拿着钩子试了试,笑着对蓝思追说。蓝思追点头,目光落在塘里的莲蓬上:“听我爹说,那时他们会划着小船进塘,一边采莲子一边说笑,采回来的莲子,一部分留着种,一部分煮成莲子粥,分给大家吃。”
蓝景仪背着“莲塘记”赶来时,江念卿已带着孩子们开始采浅塘边的莲蓬。蓝念安踮着脚,伸手够到一株矮些的莲蓬,轻轻一拧,莲蓬就摘了下来,他举着莲蓬跑进竹篮旁,小心翼翼地把莲子剥出来——圆实的莲子裹着浅绿的衣,剥去外衣,露出白胖的果肉,咬一口,清甜的滋味在嘴里散开。
“景仪叔叔,你快画!”念莲丫头举着刚摘的莲蓬,跑到蓝景仪面前,“你看这莲蓬多好看,要把它画进‘莲塘记’里!”蓝景仪赶紧放下本子,掏出笔墨,先在纸上画下满塘的莲蓬——有的青绿、有的浅褐,有的立在荷叶间、有的垂在水面上,旁边还画了剥莲子的蓝念安和举着莲蓬的念莲丫头,笔触里满是秋的热闹。
采莲子的活儿渐渐热闹起来。蓝承宇踩着塘边的石阶,伸手够到深些的莲蓬,每摘一个,就往竹篮里扔;念莲丫头则坐在塘埂上,帮着剥莲子,剥好的莲子放进小瓷碗里,不一会儿就堆了半碗;蓝念安则拿着小铲子,把落在塘边的莲蓬壳埋进土里,说是“给塘泥当肥料,明年莲子长得更壮”。
江念卿站在塘埂中央,指挥着众人:“浅塘的莲蓬用手摘,深塘的用钩子勾,别踩进塘里,小心滑倒。”她时不时帮蓝思追递钩子,又帮金凌扶竹篮,眼里满是笑意。金凌勾到一株特别大的莲蓬,笑着喊:“你们看这莲蓬!里面的莲子肯定特别多!”说着便把莲蓬递给蓝思追,蓝思追剥开一看,里面的莲子果然饱满,每颗都白胖白胖的。
太阳慢慢升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塘面上,泛着粼粼波光。竹篮里的莲蓬越堆越多,剥好的莲子也装满了好几个瓷碗。蓝景仪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看着满塘的莲蓬和忙碌的身影,笑着说:“这才是‘蓬满塘秋’的模样,等把莲子晒好,我还要在‘莲塘记’里添上晒莲子的画,这样秋天的故事就全了。”
临近中午,采莲子的活儿渐渐停了。众人坐在塘边的石凳上休息,江念卿拿出带来的莲子粥,分给大家:“这是用去年的莲子煮的,你们尝尝,看今年的莲子是不是更甜。”蓝念安喝了一口,清甜的粥滑进喉咙,他笑着说:“比去年的还甜!等今年的莲子晒好,咱们煮更多的粥!”
念莲丫头抱着莲娃娃,把剥好的莲子递到娃娃嘴边,轻声说:“娃娃,你也尝尝,这莲子可甜了,明年咱们还要种更多的莲子,摘更多的莲蓬。”娃娃的脸上绣着笑,像是在点头答应。蓝承宇则拿着刚摘的莲蓬,数着里面的莲子:“一颗、两颗、三颗……这莲蓬里有十八颗莲子,明年种下去,能长十八株荷花!”
蓝思追和金凌站在塘埂上,望着满塘的莲蓬和空了些的荷叶,眼里满是欣慰。“从春种到秋收,这塘莲没让人失望,”金凌说,“今年的莲子比去年还多,明年的莲塘肯定更热闹。”蓝思追点头,目光落在竹篮里的莲蓬上:“这些莲子,一部分留着种,一部分分给各家,剩下的晒好存起来,冬天煮粥、做糕,都是好东西。”
午后的风更凉了,吹过塘面,泛起层层涟漪。蓝景仪把“莲塘记”收起来,本子上又多了幅画——满塘的莲蓬、剥莲子的孩子、举着钩子的蓝思追和金凌,每一笔都透着秋的丰收。“等明年春天种莲子时,我还要来画,”他笑着说,“把百年莲塘的每一个季节,都记在本子里,让这故事一辈一辈传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