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苏婉就召集 10 位老师,在 “婉辰亲子” 的活动室里召开课程体系研讨会。她将李教授培训时强调的 “0-6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手册分发到每位老师手中,开门见山:“我们的课程必须贴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既要专业科学,又要有趣好玩,让孩子喜欢、家长认可。今天我们就一起制定一套分年龄段的课程体系,把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时长、目标都细化清楚。”
一、0-3 岁亲子启蒙班:守护 “感官探索期” 的成长
针对 0-3 岁婴幼儿 “感官探索、语言萌芽、大运动发展” 的核心需求,老师们经过 3 小时的讨论,确定了 “0-3 岁亲子启蒙班” 的课程框架。课程时长设定为 45 分钟,每周 2 次 —— 考虑到 0-3 岁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45 分钟既能保证教学效果,又不会让孩子产生疲劳感;每周 2 次的频率,则能让孩子保持学习节奏,也方便家长安排时间。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融入了趣味互动设计:
感官训练模块:结合 0-3 岁孩子 “用感官认识世界” 的特点,设计 “触觉探索袋”“听觉风铃阵”“视觉追物游戏” 等活动。比如 “触觉探索袋” 中,会放入毛绒玩具、光滑的鹅卵石、软乎乎的棉花等不同触感的物品,让孩子伸手触摸,家长在旁引导孩子描述 “软软的”“硬硬的”,刺激孩子的触觉发育;“视觉追物游戏” 则用色彩鲜艳的卡通气球,在孩子眼前缓慢移动,锻炼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
语言启蒙模块:以 “儿歌、故事、亲子对话” 为主,注重 “重复输入” 和 “情境互动”。比如教孩子认识 “水果” 时,老师会先唱改编的《水果歌》:“苹果红红圆又圆,香蕉弯弯像小船……”,再拿出真实的水果,让孩子触摸、闻味,家长则引导孩子说出水果名称;故事环节选择简短的 “翻翻书”,家长和孩子一起翻书,老师用夸张的语气讲述,鼓励孩子模仿故事里的简单对话。
大运动发展模块:根据不同月龄设计适配活动 ——1-2 岁孩子以 “爬行、站立、行走” 为主,设置 “爬行隧道”“彩虹小桥”(低矮的软质小桥),家长在终点引导孩子爬行或行走;2-3 岁孩子则加入 “跳跃、平衡” 训练,用彩色地垫拼出 “跳跃格子”,让孩子跟着老师的指令跳格子,或在软质平衡木上行走,锻炼肢体协调性。
王老师作为资深早教老师,还补充了 “亲子互动细节”:“每个环节结束后,要引导家长给孩子一个拥抱和表扬,比如‘宝宝刚才爬得好快,妈妈为你骄傲’,这样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增进亲子感情。”
二、3-6 岁亲子能力提升班:助力 “自我意识萌发期” 的全面成长
针对 3-6 岁幼儿 “想象力丰富、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社交” 的特点,“3-6 岁亲子能力提升班” 的课程时长延长至 60 分钟,每周 2 次,课程内容更注重 “能力培养” 和 “亲子协作”,分为四大核心模块:
绘本阅读模块:突破传统 “读故事” 模式,设计 “绘本互动 + 延伸活动”。比如读《好饿的毛毛虫》时,老师先带领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用手偶模仿毛毛虫的动作;故事结束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彩纸、黏土制作 “毛毛虫”,孩子负责粘贴,家长负责辅助,最后让孩子拿着自己做的 “毛毛虫” 复述故事,既培养阅读兴趣,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创意手工模块:强调 “自主创作” 和 “亲子合作”,根据季节和节日设计主题。比如春天做 “花朵风铃”,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彩纸剪花朵、穿绳子;中秋节做 “手工月饼”,用超轻黏土捏出月饼形状,再用模具压出花纹;手工完成后,设置 “作品展示环节”,让孩子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科学实验模块:选择安全、简单的实验,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探索科学原理。比如 “水的表面张力实验”,老师准备硬币、滴管和水,让孩子用滴管往硬币上滴水,观察 “水面鼓起来却不溢出” 的现象;“种子发芽实验” 则让每个孩子认领一盆种子,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每周在课堂上分享 “我的种子长高了多少”,培养探索精神和观察力。
社交游戏模块:设计 “团队协作类游戏”,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和合作。比如 “亲子接力赛”,家长和孩子组队,用勺子运送乒乓球,最先完成的队伍获胜;“小组拼图” 则将大拼图分成若干小块,每组家庭负责一块,最后合力拼成完整拼图,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