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老旧社区项目的设备安装工作还在推进,泰国清迈旅游局就通过泰国驻华大使馆,联系到中国智慧产业联盟 —— 作为东南亚热门旅游城市,清迈每年接待全球游客超 1000 万人次,其中中国、韩国、欧美游客占比超 70%。但旅游业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两大管理难题:一是 “游客走失” 频发,尤其是亲子游客、老年游客在清迈古城、拜县等景点密集区域,因人流拥挤、语言不通与同伴走散,每年仅清迈旅游局接到的走失求助就超 240 起;二是 “黑名单人员混入”,部分有盗窃、诈骗前科的人员,利用旅游区人流复杂的特点,混入景区实施违法活动,去年就发生过 3 起针对中国游客的团伙盗窃案件。此次清迈旅游区安全升级项目预算 5.8 亿人民币,核心目标是 “保障游客安全,提升旅游管理效率”。
联盟接到需求后,迅速组建由辰星科技、数智社区主导的专项团队 —— 辰星科技的人脸识别安防系统,曾在东南亚多个城市验证过精准度,能快速识别黑名单人员;数智社区深耕社区管理系统多年,擅长用户信息登记与异常行为预警,其开发的居民服务 APP 已积累丰富的 “人员追踪” 功能经验。“清迈的需求不是单纯的安防或管理,而是要将两者结合,既防‘外部风险’(黑名单人员),又解‘内部困境’(游客走失)。” 林辰在专项团队启动会上强调,“我们要让安防系统成为游客安全的‘防火墙’,让管理系统成为游客求助的‘定心丸’。”
专项团队随即前往清迈展开实地调研。在清迈古城,团队看到:狭窄的石板路上挤满了游客,街边商铺、寺庙入口处人流密集,部分区域甚至需要排队通行;景区工作人员拿着对讲机来回巡逻,不时停下来帮助寻找走失游客的家庭 —— 一位中国母亲因孩子在古城内走失,哭着向工作人员求助,最终在监控室调取 1 小时监控后,才在一家甜品店找到孩子。“旅游旺季时,我们每天要处理 10 多起走失求助,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而且监控覆盖有盲区,找起来很费劲。” 清迈古城管理处主任颂猜无奈地说。
在拜县的草莓园景点,团队还发现:由于景区未建立游客登记机制,游客入园后完全处于 “无追踪” 状态,一旦发生走失,只能依靠游客自行联系或工作人员盲目寻找;而针对黑名单人员,景区目前仅靠保安人工识别,效率极低,“我们只有 5 名保安,每天要面对上万名游客,根本不可能记住所有黑名单人员的长相。” 拜县旅游区安保负责人普拉瑟特说。
基于调研结果,专项团队很快敲定 “安防 + 游客管理” 联动方案,核心分为两大模块:
一是黑名单人员精准拦截模块,由辰星科技负责。在清迈古城的 4 个主入口、拜县草莓园等 10 个重点景点的出入口,加装具备 “实时人脸识别” 功能的智能摄像头,镜头采用广角设计,可覆盖 3-5 米范围内的人流;同时,将摄像头与泰国警方的 “旅游区黑名单库” 联网,库中包含有盗窃、诈骗、暴力犯罪前科的人员信息(共 1200 余人)。系统设定 “双重预警机制”:一旦摄像头识别到黑名单人员进入景区,1 秒内先向景区保安的智能终端推送预警信息(含人员照片、前科记录、实时位置),3 秒内再同步至清迈旅游警察支队,确保警方快速介入;为避免误识别,系统还会自动比对人员的身高、服饰特征,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5% 以上。
二是游客走失智能预警模块,由数智社区负责。开发 “清迈游客管理系统”,包含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两个版本(覆盖主要游客群体):游客扫码入园时,可自愿登记个人信息(姓名、国籍、紧急联系人电话),系统生成专属 “游客电子凭证”,包含游客入园时间、所在景区区域;同时,在景区内的关键位置(如景点分叉口、休息区)安装 “区域定位基站”,通过游客手机的蓝牙信号,实时追踪游客位置(误差不超过 5 米)。系统设定 “异常停留预警” 规则:若检测到游客在某区域停留超 2 小时(排除酒店、餐厅等住宿餐饮区域),或游客连续 1 小时未移动(可能是迷路、受伤等情况),会自动发送提醒短信给紧急联系人(含游客大致位置、景区求助电话),同时向附近的景区工作人员推送 “游客协助需求”,附带游客的实时定位与登记信息(如语言类型、是否有特殊需求)。
为适配清迈的多语言环境,方案还做了细节优化:辰星科技的预警信息支持泰语、英语、中文三种语言,方便不同国籍的景区工作人员查看;数智社区的游客管理系统,除了中英文界面,还新增了韩语、日语版本,游客登记信息时可自主选择语言类型,系统会自动生成对应语言的求助指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