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钱!立刻退钱!我要投诉!"
渊海市万象影城的大厅里,一个穿着时髦的女白领正拍着前台,唾沫星子飞溅。
她的眼睛布满血丝,妆容已经完全花了,看起来像刚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
凌晨三点半的影院大厅灯火通明,但气氛却诡异得让人头皮发麻——到处都是或坐或躺的观众,有的在抽泣,有的在发呆,还有个西装男正对着垃圾桶干呕。
"小姐,请您冷静。"前台小妹战战兢兢地说,手里紧紧攥着对讲机,"电影票售出概不退换,这是行业规定…"
"规定你个头!"女白领尖叫起来,声音尖锐得像指甲刮黑板,"我花了八十块钱,进去看了两个小时的什么?雪花?噪音?还有那个一直在眨的眼睛!我现在闭上眼睛都能看到它在眨!"
【恭喜这位姐姐,您已经成功被精神污染了。建议立即就医,不过估计医生也治不好就是了 ( ̄▽ ̄)】
旁边一个抱着爆米花桶的大学生瘫在椅子上,两眼无神地盯着天花板:"我…我刚才看了什么?为什么男主角在最后十分钟才出现?为什么女主角会分裂成两个?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尖叫但没有声音?"
他的女朋友正蜷缩在他旁边,抱着膝盖小声啜泣:"我要回家…我想妈妈…"
这就是《卡尔克萨的回响》首映之夜的惨状。
这部被称为"导演用生命完成"的电影,在经历了三次审查、无数次删改后,终于在小范围艺术院线上映了。
首批观众大多是冲着"实验电影"和"先锋艺术"的噱头来的,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看到的不是电影,而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酷刑。
然而就在普通观众哭爹喊娘的同时,另一个群体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天才!这是天才之作!"
渊海市电影学院的梯形教室里,满头白发的张教授正对着投影仪上的画面手舞足蹈。
画面上是《卡尔克萨的回响》的一个片段——整整三分钟的纯黑屏幕,只有一个微弱的光点在缓慢移动。
"看到了吗?"张教授激动得口水都喷出来了,"这不是黑屏!这是对存在与虚无的终极探讨!那个光点代表的是人类意识在混沌宇宙中的挣扎!"
台下的研究生们疯狂记笔记,虽然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教授您确定这不是投影仪坏了?
【张教授,您的过度解读能力简直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一个死像素都能被您说成哲学 (?_?)】
"还有这个镜头!"张教授切换画面,这次是余歌吹灭南宫夜的片段——当然,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个女人对着空气吹了口气,然后一个男人凭空消失了。
"这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巅峰表现!"张教授的声音因为过度激动而破音了,"导演用'消失'这个意象,解构了传统叙事中'存在'的概念!男性角色的湮灭象征着父权制度的崩塌,而女性角色的'吹气'则是对生命起源的重新诠释!"
一个戴眼镜的女研究生举手:"教授,可是我看网上说,这个特效是因为经费不够,后期没做完…"
"肤浅!"张教授一拍桌子,"这恰恰证明了导演的天才!他故意用'未完成'的形式,来表达艺术永远处于'生成'状态的哲学观!"
着名影评人"电影手术刀"的公众号上,一篇题为《论〈卡尔克萨的回响〉的先锋性与革命性》的文章阅读量已经突破了十万加。
"导演卡尔,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撕裂了传统电影的语法和美学。"文章开头就是这么一句装逼到极致的话,"他像一个疯癫的萨满,将那些来自集体无意识深处的、最原始的恐惧和欲望,直接泼洒在了银幕之上。"
评论区已经彻底沦陷了。
"手术刀老师说得太对了!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人类精神的深渊!"——某个自称文艺青年的网友。
"深渊你个头!老子看到的只有我八十块钱打了水漂!"——某个愤怒的观众。
"看不懂的人只能说是你的修为还不够。建议多读点福柯、德勒兹和拉康。"——某个学院派拥趸。
"我读你妈!老子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上哲学课的!"——某个暴躁老哥。
【这撕逼现场,比电影本身精彩多了。建议导演下次直接拍观众撕逼,票房肯定爆 (°▽°)】
与此同时,另一个影评大V"爆米花影评"发了一条微博:"刚看完《卡尔克萨的回响》,我只想说四个字:精神污染。这不是电影,这是对观众智商和精神的双重侮辱。导演已经去世了,所以我只能说:制片方,要点脸行吗?"
这条微博瞬间获得了三万个赞,转发过万。
"各位受害者们,我们要团结起来!"
豆瓣小组"《卡尔克萨的回响》受害者联盟"的组长发了一个置顶帖。这个小组在电影上映后的第二天就成立了,成员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突破了五千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