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注定要成为无数人记忆中悲伤的一年。
7月初,盛夏的燥热还未完全蔓延开来,一则让全国人民心碎的消息便传遍了大街小巷--委员长与世长辞。
7月11日,青云山举行了一场追悼会!
可生活的齿轮,并不会因为委员长的离去而停止转动,日子还要继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省报上关于郑庆宏的报道突然多了起来,篇幅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详细,仿佛一夜之间,他就成了报纸上的 常客。
那些铺天盖地针对林鸿彬的批判文章,就像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刮走了一样,几乎再也看不到了。
郑庆宏离开蒲阳后,反而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姿态活跃起来。他开启了全省范围的巡演,所到之处,必定会举行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报告会。
报纸上的照片,都是郑庆宏在报告会上,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一手叉腰,一手挥舞着拳头的场景。
报纸上登出来的报告会内容,言辞激烈,公开表态支持造反派,对各级当局领导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甚至提出要将他们打倒。
凭借着这样的举动,郑庆宏俨然成了全省范围内一个举足轻重的“派头”人物,身边也渐渐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他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局势。
就郑庆宏这般张扬跋扈、四处树敌的作死举动,都轮不到林鸿彬找他清算。
只要稍有机会,一群领导能先把郑庆宏拍扁无数遍。
林鸿彬自然也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干脆不再把目光放在郑庆宏身上,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单位内部的整顿上。
对那天透露行程消息的人,林鸿彬隐隐约约能猜到是谁干的,但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他无法判断对方泄露行程的意图,是好意还是恶意,就暂时不找麻烦了。
但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林鸿彬当机立断,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保密工作的会议。
至于这场会议,是意有所指,敲山震虎,还是单纯为了单位的保密工作,规范日常流程,或许只有林鸿彬自己心里清楚,但无论如何,会议必须开,而且要开得郑重其事。
会议室内,气氛严肃而紧张,单位的核心成员都悉数到场。
林鸿彬坐在主位上,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缓缓开口说道:
“大家都清楚,我们单位是育种单位,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成果,其中涉及到许多关键的技术和数据,一旦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单位的保密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顿了顿,林鸿彬继续说道:“为了加强大家的保密意识,堵塞保密工作中的漏洞,我们今天就重新学习一下单位的保密条例。第一条,不该说的秘密不说,不该问的秘密不问,不该看的秘密不看,不该记的秘密不记.......”
学习会尾声,林鸿彬目光再次扫过众人,特意提高了音量,语气严肃地补充道:“单位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禁止通过电话、书信等渠道传播领导行程信息,避免因职务便利泄露敏感信息......
谁要是敢借着职务便利,泄露这些敏感信息,到时候可别怪我不讲情面!”
这场会议到底有没有效果,暂时还无法判断,但林鸿彬把该说的警告都明明白白地通报了出去,意思很明确:丑话说在前面,往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他绝不会手下留情。
相对于外面的动荡,青云山则安稳的像一片世外桃源。
但在这片相对平静的土地上,知青们却有着自己的焦虑和期盼,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便是今年的大学生名额问题。
眼看着7月都快结束了,往年这个时候早就公布的推荐上大学名额,今年却迟迟没有动静,这让知青们的心像被猫爪子挠一样,坐立难安。
留在青云山的这些知青,大致能分成三个群体,每个群体的心态和选择都大不相同。
其中一部分知青,以林鸿彬的那些亲戚、故旧的孩子为主,听了林鸿彬的劝告,打定主意要靠自己的实力考大学。
他们每天都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为了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大学而不懈奋斗。
另一部分知青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他们的技能点应该没点在学习技能上,到青云山开始就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对于大学生名额的事情,他们显得漠不关心。
但这一部分人优势也很明显,对人情世事那是举一反三,能玩、能混、嘴巴甜,情商那是相当的高,绝对能当好职场中的润滑油。
还有一部分知青则处于中间地带,既不拼命学习,对学习也还有点兴趣,学习不算好也不算差,属于中等水平。
自己考大学没太大把握,放弃又不甘心。
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推荐上大学这件事上,对名额的消息格外上心。经常主动找到林鸿彬,询问关于大学生名额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