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府库日渐充盈,武泽苍与李慕、云彩等人商议后,决定将财力投入更长远的基础建设之中。这一日,王府议事厅内,一场关于和州未来发展的会议正在进行。
“王爷,诸位,”李慕指着墙上新绘制的和州地形图,语气沉稳中带着一丝兴奋,“如今府库结余颇丰,当务之急,是将其用在刀刃上。臣以为,首重三事:修路、筑桥、兴水利。”
武泽苍颔首:“详细说说。”
“其一,修路。”李慕用竹竿指向图上几条粗线,“当前和州境内道路多为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商队行进缓慢,农产品运输损耗极大。臣建议,先整修三条主干道:安定县至乌江镇、至鸡笼山、至善厚镇。这三条路连通州内主要产粮区、工坊区和集市。”
鲁师傅闻言起身补充:“王爷,老夫可带队研制一种‘三合土’,以石灰、黏土、砂石混合夯实,比纯土路坚固耐磨,造价远低于青石板路,适合乡间道路。”
武泽苍眼睛一亮:“此法甚好!鲁师傅可立即着手试验。”
“其二,筑桥。”李慕的竹竿移到几条河流上,“和州境内有牛屯河、太阳河等数条河流,每逢雨季,渡河困难,甚至常有溺亡之事。尤其在凤台村一带,河流阻隔,村民往来需绕行二十余里。若能在关键处修建石桥,不仅能便民,更能促进商贸。”
张世安抚须道:“筑桥耗资巨大,但功在千秋。可先择一二要处试行。老夫推荐先修凤台村外的‘遇仙桥’旧址——那里原有古桥基,可省工力。”
“准!”武泽苍当即拍板,“此事由张老牵头,招募匠人,勘察设计。”
“其三,兴修水利。”李慕的竹竿重点圈划了几处区域,“和州虽非极度干旱之地,但水利失修已久,灌溉仍靠天吃饭。臣考察发现,可在鸡笼山麓修建塘坝,蓄积山泉雨水;在善厚镇开挖引水渠,将牛屯河水引入农田;在乌江镇整修原有沟渠,建设水车。”
薛先生插话道:“水利修成,不仅利于灌溉,亦可减少疫病——死水变活水,蚊蝇滋生便会减少。”
武泽苍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灼灼:“好!就依此策。李慕总揽全局,张老负责桥梁,鲁师傅负责道路,薛先生协助水利工程的卫生防护。所需银钱从府库拨付,人力可招募流民,以工代赈。”
他停顿片刻,加重语气:“记住,这些工程非为王府脸面,实为百姓福祉。质量第一,不得苛待工役!”
“臣等遵命!”众人齐声应道。
---
一、三合土路,联通四方
十日后,鲁师傅的“三合土”试验成功。这种由石灰、黏土、砂石按特定比例混合夯实的材料,干固后坚硬如石,成本却只有铺砌青石板路的十分之一。
首批道路工程选择从安定县至乌江镇的道路开始。消息传出,百姓踊跃报名——武泽苍采纳“以工代赈”之策,不仅管饭,还每日发放工钱,这对许多贫苦人家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开工那日,武泽苍亲自到现场,挽起袖子与民工一起挖土奠基。王爷与民同劳的景象迅速传开,民夫们干劲倍增。
施工现场组织有序:鲁师傅的弟子们负责技术指导,将民工分成挖土组、拌料组、夯实组、养护组,各司其职。武泽苍还引入了现代工地管理理念,设置休息棚,供应绿豆汤防暑,薛先生的弟子巡回医疗。
一个月后,第一条三合土路竣工。路面平整宽阔,可容两辆马车并行。路成之日,乌江镇的霸王酥作坊主当即组织车队,将满满一年货物运往州府,途中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一半,货物破损率大大降低。
百姓们欣喜地在坚实的新路上行走,孩子们兴奋地奔跑嬉戏。有老者泪眼婆娑:“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走这么平整的路!王爷真是活菩萨啊!”
道路的通畅进一步促进了商贸。更多周边商户愿意来和州交易,本地特产也更方便外运。武泽苍趁热打铁,下令继续修建通往其他乡镇的道路,逐步形成覆盖全州的交通网络。
二、遇仙新桥,天堑通途
张世安负责的桥梁工程也稳步推进。凤台村外的遇仙桥旧址,残存的古桥基依然坚固。张老亲自设计,决定采用单孔石拱桥结构,既美观又实用。
采石场里,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不绝于耳。老石匠带着徒弟们精心雕琢每块券石,确保拼接严丝合缝。武泽苍时常前来视察,有时还会提出一些现代桥梁学的概念,如压力分布、承重计算等,让张世安大为惊叹:“王爷真乃天纵奇才,这些道理老朽摸索数十年才略知一二,王爷竟能道破天机!”
建桥最关键的合龙阶段,武泽苍亲临现场。当最后一块楔形券石稳稳落下,整座石桥浑然一体,巍峨跨越河面两岸百姓欢呼雷动,许多老人激动得跪地叩拜。
新桥通车当日,凤台村村民第一次无需绕远路就能直达对岸集市。村中老农拉着满车蔬菜走过宽阔的桥面,老泪纵横:“这座桥盼了三代人呐!往后卖菜再也不用半夜起身绕路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