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看着王临只是一个玄士,仙法用的比自己这个老元仙还溜,更是佩服,再看手上的那个霹雳天阳棒,大惊道:“小公子和黄家老祖黄硕大仙师是何关系?”
王临道:“那是我的师父,李老和他熟悉?”
李剑道:“人家二百年前就威震大尧,号称霹雳金尊,能号令百兵,老朽那时候还未出生,进入修士行列,耳边听到的都是他的传奇,我们炼丹界现在最有名的丹炉,有三个是出自他的手。”
王临道:“原来师父还有这么大名声,不过自己的二十一师父,谁都不服谁的,看来大师父沈天说的没错,他们哪一个都是曾经的风华绝代,否则也没有可能参与这个蛊洞研究。”
更让李剑兴奋的是,离火仙蛊竟然沟通了地火,在王临的大阵的加持之下,地火品质提升了一倍,他们这个药坊只是炼制一二品丹药,为了解决百姓疾苦,而不是为修士修炼的玄丹宝药,所以参与丹药炼制的,都是那些灵境制药师。
有着仙家给提供的玄境地火,丹药炼制难度降低一倍,成功率必然提高一倍以上。
而李剑作为月光城丹药协会的会长,手中掌握着一二品丹方三百多个,王临家传的一二品丹方也有一百多个,除去重复的,他们手中竟然有三百六十多个一二品丹方。
王临盘坐在新落成的丹房中央,一百九十一只仙蛊如星河般环绕在他周身。随着他指尖轻点,三百六十余种一二品丹丸如蝶群般悬浮于空,每一个都泛着古朴的灵光。
“开始吧。”少年话音未落,仙蛊们已各展神通:
赤瞳蛊化作七十二道流光,每道流光都精准刺入一枚丹药内部,将药力流转轨迹具现为立体经络图;
玄冥蛊背甲上的古老符文次第亮起,将丹药中的五行平衡以阴阳鱼形态投射在虚空中;
星辉蛊则振动薄翼,洒落无数光点,每个光点都如同活体显微镜,将丹药最细微的灵力结构放大百倍。
李剑的手微微发抖。在他的视野里,四百多枚丹药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解剖”:
补气丹的灵力网络被拆解成三千六百条金色细丝,暴露出第三味药材“玉髓芝”用量过度的缺陷;
活血散的五行循环中,代表火属性的赤芒在肝经位置出现明显断层——这正是药效不达的病根;
安神丸内部竟藏着七处灵力漩涡,如同暗礁般阻碍药力流通……
更震撼李剑的是二阶培元丹的解析过程:
星辉蛊群突然聚合成莲花形态,将丹药核心处的灵力结构层层剥离。当第九层灵膜被揭开时,一粒米粒大小的幽蓝结晶显露真容——这是炼丹师自身真元的残留物,本不该存在于成丹中。
“原来如此!”李剑的龙头拐“咚”地砸在地上,“难怪同样丹方,不同炼丹师成品药效相差三成!”
王临双眸泛起金银双色,太乙十八针的虚影在他瞳仁中流转。借助仙蛊的微观视野,他正在重构每个丹方的灵力模型:
将“玉髓芝”用量削减两成,补入微量“云雾茶”调和燥性;
在活血散的肝经节点嵌入三道水属性灵力桥;
用《太乙针法》中的“震”字诀打散安神丸内的灵力漩涡……
随着他指尖轻划,四百多张改良丹方如天女散花般落入玉简。李剑颤抖着捧起记录培元丹的玉简,只见新的灵力结构图中,那粒幽蓝结晶被巧妙地转化为药引,反而使药效提升五成。
“这已不是改良...”老人声音哽咽,“这是重塑大尧丹道根基啊!”
王临改良了一二品丹药的构成,开始构思最好的保持丹药药效的方法。而自己的老祖王魔以及梦中所思之时,时不时就蹦出来的那些良策,让他决定用“水火共济蜜丸丹法”延长药物药效时间。
王临:(指着丹方目录,眼神清明)李先生,这几日我反复琢磨这三百多个丹方,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无论病症多杂,终归逃不出虚实两类。虚症者,如阴阳两虚、气血亏损;实症者,如风寒侵体、瘟疫肆虐。而治疗虚症的药方里,总离不开人参、黄芪、当归这些温补根基的药;治实症的方子,也必有防风、板蓝根、金银花等祛邪之物。(略顿,指尖轻敲桌面)这些共性药物,可否看作所有药方的“骨架”?
李剑:(抚须沉吟)王公子所言极是。这些主药是根基,但您想如何改良?莫非……要精简丹方数量?
王临:(微笑摇头)非也。我想将药方拆解为两部分:
公用类:即您说的“骨架”,如虚症的“人参-当归-熟地”组合,或实症的“防风-板蓝根”基础。它们像丹炉的“五行投料匣”,是必备用料,按五行属性批量预制成丹基。(举例示意)例如,所有补血丹的公用类,统一用“水炼法”萃取成血色丹基;解毒丹的公用类,凝为青色丹基。
添减类:如血肉之于骨架。针对具体症状增减——比如气血两虚添阿胶,风寒重加桂枝。但添减类不记全方,只定规则:新手灵丹师按症状标签(如“气血虚+”“风寒++”)添加预制好的“添减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