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疆档案,初探脉络
陈奇回到联盟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加密文件柜,取出尘封已久的 “苗疆民俗文化档案”。档案封面泛着旧纸的黄晕,边角处还留着林通当年用红笔标注的痕迹 ——“苗疆蛊术,气脉异途,需慎察”。他轻轻翻开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林通与苗疆蛊师的两次交流记录,附带着手绘的苗疆气脉分布图,图中用朱砂标出的 “雷公山龙脉节点”,正是甄灵所在的蛊术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地。
“原来爷爷早与苗疆有过交集。” 陈奇摩挲着泛黄的图纸,心中泛起一阵暖意。档案中提到,苗疆蛊术虽与闽南风水体系不同,却同样遵循 “气脉流转” 的核心逻辑,只是闽南风水重 “聚阳护脉”,苗疆蛊术则善 “借阴养气”,二者如同硬币的两面,既相互制衡又能互补。林通在批注中写道:“蛊非邪物,用之正则护脉,用之邪则破局,需以敬畏之心待之。”
这时,林小雅端着两杯热茶走进来,看到摊开的档案,惊讶地说:“没想到联盟还保存着这么古老的苗疆资料!我刚才查了甄灵的背景,她是苗疆‘蛊术非遗传承人’,十年前在北京大学攻读民俗学博士,论文主题就是《苗疆蛊术与气脉保护的关联性研究》,还引用过林老的着作呢!”
陈奇接过热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这么说,她与我们的护脉理念有共通之处?那这次苗疆之行,或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台银色的 “便携式气脉分析仪”—— 这是去年联合高校研发的最新设备,不仅能监测气脉数值,还能通过光谱分析识别不同气脉类型,“把这个带上,再准备些青阳石粉末和艾草香囊,这些都是净化阴煞的常用物品,或许在苗疆能派上用场。”
林小雅点头应下,突然想起什么:“对了,陈建国主任刚才发来消息,说宝岛的周明远大师听说我们要去苗疆,特意准备了一盒‘台湾桧木精油’,说桧木属阳,能中和苗疆的阴寒气脉,让我转交给你。”
陈奇接过精油,心中满是感动。从闽南到宝岛,再到即将前往的苗疆,护脉事业早已跨越地域界限,成为两岸乃至更多文化传承者的共同使命。
二、设备调试,科技护航
接下来的三天,陈奇带领技术组全力投入苗疆之行的准备工作。联盟的实验室里,各种设备整齐排列:升级后的 “智能气脉检测仪” 增加了 “蛊气识别” 模块,能通过传感器捕捉空气中异常的微生物波动 —— 这是根据甄灵邮件中提到的 “蛊术气脉特征” 专门研发的;四架 “抗干扰无人机” 搭载了热成像仪和高清摄像头,可在苗疆复杂的山林地形中低空飞行,排查气脉异常区域;还有二十套 “应急护脉包”,内含青阳石、艾草、朱砂等传统材料,以及便携式除颤仪、急救药品等现代医疗设备。
“陈哥,你看这个‘蛊气识别’模块的灵敏度怎么样?我们用阴寒石粉末模拟了蛊气环境,检测仪的响应时间能控制在 0.5 秒以内。” 技术组组长小张调试着设备,脸上满是自豪。屏幕上,模拟的 “蛊气浓度” 曲线随着粉末的撒入迅速上升,触发了红色预警,同时自动生成 “净化方案”——“建议使用青阳石粉末喷洒,配合艾草燃烧,净化时间约 30 分钟”。
陈奇点点头,拿起一台无人机:“苗疆多阴雨天气,无人机的防水性能一定要再检查一遍,还有电池续航,要确保能支持 4 小时以上的飞行。”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把‘护脉 APP’的‘离线地图’功能升级,导入苗疆雷公山区域的详细地形数据,包括溪流、山洞、古树等可能的气脉节点,万一在山林中失去信号,也能通过离线地图定位。”
调试完设备,陈奇又召集风水师团队进行模拟演练。实验室的空地被布置成 “苗疆山林场景”,用绿植搭建出密集的树林,用黑色布料模拟 “蛊气笼罩区域”。风水师们手持检测仪,小心翼翼地进入 “模拟区域”,很快发现了 “气脉异常点”—— 一块藏在绿植后的阴寒石。“报告陈哥,发现阴煞源头,气脉数值 2.3,符合蛊气干扰特征!” 一名风水师喊道,迅速按照流程撒下青阳石粉末,点燃艾草,检测仪上的数值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很好,大家的反应速度和操作规范都没问题。” 陈奇满意地说,“苗疆的情况可能比模拟场景更复杂,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先撤离再汇报,安全第一。”
演练结束后,陈奇接到了甄灵的视频电话。屏幕中,甄灵穿着一身苗族服饰,身后是古朴的吊脚楼,背景里传来悠扬的芦笙声。“陈奇老师,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雷公山最近雨水较多,山路比较湿滑,我已经安排了当地的向导,到时候会在山脚下接应你们。” 她的语气温和,眼神中带着期待,“另外,我发现研究中心附近的‘百年古榕’最近有些异常,树叶发黄,根系周围的土壤出现了黑色斑点,可能与气脉波动有关,等你们来了我们一起勘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