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潮水般的狂轰乱炸,现场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直到这阵喧嚣稍稍减弱,尤塔·布鲁克纳才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西德的作品固然优秀,但我们更应当以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世界先进的电影技术。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作品,我看到了他们对自身的反思与评判,其镜头画面洋溢着自然美学,情感表达细腻而克制。”
“尤塔主席,请问你这是在控诉西德政府对电影内容的强行管控吗?”
话音刚落,一位报社记者便迫不及待地发问。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让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炸开了锅。
正值冷战大背景下,西德政府通过资助反极权主题影片,以此对抗东德的文化宣传。
这一举措遭到左翼媒体质疑,认为 “艺术被政治工具化”。
多部电影因制作内容的审查与道德批判引发争议,成为西德报社论战的焦点。
尤塔·布鲁克纳眉头紧锁,努力克制着内心情绪,回应道:
“我并非在控诉,只是希望我们能以更开放的眼光看待电影艺术。东方国家的电影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话刚落下,媒体记者立马争抢着提问起来。
“东方国家的作品已经内定这届金熊奖了?”
“你是想表达西德应该学习东方国家的政策?”
…
媒体的一番胡乱解读,顿时让尤塔·布鲁克纳的心态破防,生气地说道:
“或许你们应该先看看影片,再来向我提问!”
说完,不等一众记者继续追问,尤塔·布鲁克纳径直离场。
她担心自己继续说下去,恐怕西德政府就要出面将她管控起来。
没能套出更多话题的《每日镜报》记者埃里希·克劳斯,见采访对象离去心里有些不甘。
报社抨击组委会偏向国际电影,这在西德已然是过时的流量话题。
所以他一心想引导出一些政治话题,这样才能让报纸获取更多的流量。
可尤塔·布鲁克纳全场只说了三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少的可怜,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向报社交差。
但尤塔·布鲁克纳的话,也引发了媒体人们的相互交流讨论。
“哪里能看到东方的电影呢?”
“电影节开幕就会进行放映。”
“你个蠢货,等电影上映,我们还怎么抓住第一手信息。”
听到这番谈话,埃里希·克劳斯眼前一亮。
他觉得自己确实有必要提前看看这部电影,以便对社会主义东方的电影展开批判。
……
2 月 11 号,燕京国际机场。
张华前往西德柏林参加电影节,办理的入境签证是为期 15 天的短期签证。
因为开幕式为期两周,也就是说评完奖后,他就得赶紧飞回国内。
毕竟出国需要使用外汇,代表团每在国外停留一天,都得花费一笔不菲的资金。
飞机的商务舱内,刚坐下的老书记看向张华,叮嘱道:
“小同志,记住到了国外,一切个人活动都要跟团里报备。”
“老陈,到了国外只能跟团走,哪还有什么个人活动。”
一位总政宣传部的赵领导微笑着说道。
八一厂作为总政的下属电影厂,此次电影入围电影节,怎能不来个大领导指导参展工作?
“是,两位领导!”张华回应道。
他一直拿着厂里的固定死工资,哪有外汇在国外潇洒。
不跟团的话,一个人在外面,怕是得饿肚子。
不说还好,这一说,张华想搞钱的心思瞬间活跃起来。
“要不要写小说出版?”
张华心里琢磨着。
他自认为写不出名家大作,但作为拍摄过霸总题材的导演,像《五十度飞》这种言情爱情小说,还是信手拈来的。
尤其是魂穿后的金手指,记忆力特别好!
想到就做,张华连忙掏出纸和笔,开始写了起来。
座位后方的上影厂付敬恭,看到八一厂的代表,不禁好奇地问道:
“陈主任,八一厂怎么派出陈老和一个小年轻?”
他是《燕归来》项目的导演,而陈主任则是制片主任,两人都是四十多岁,在电影厂里算年轻辈分。
这种出国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上影厂也是不敢乱来,名额交给了主创团队成员。
所以八一厂一老一少的搭档,确实显得有些另类。
陈主任思索片刻后解释道:
“那个小年轻是导演的儿子,挂名项目的主角、编剧、摄影,是八一厂重点培养的青年。至于陈老……应该是去考察国外的电影市场吧!”
听完这番解释,付敬恭心中的疑惑顿时消散。
八一厂把电影版权卖给港岛,挣了三百万港币,这在国内电影厂内部,是藏不住的事情。
北影厂领导开会时都明里暗里地提示,上面催着要拍出能推向国际市场的电影。
付敬恭看向张华,见他确实在专注地写东西,心里对这个小年轻不禁认可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