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剧第四集主题曲《和光同尘》流淌而出,燕京大学的学生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他们找到了歌词里的答案。
“奔腾向前的大江,来自高山的哺育”
是这个国家哺育了他们,让他们在校园里学到知识。
让他们有机会留学,向未来的人生前进。
"跌跌撞撞的摸索,奋不顾身的坎坷"
“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
孟晓东坐在地上,眼睛里陷入了迷茫。
这首音乐,是那个拍电影的年轻人写给他的?
自己真的要在国内低谷的时候离去?
在这集煽情的剧情下,一位女生带着哽咽的声音问:
“孟晓东,你…还去美国?”
“我不知道!”
孟晓东说完, 不自信地低下了头。
“去啊,为什么不去?”
一男生着急道:“我们不学习先进的知识,怎么发展国内,研究高产量的水稻?”
“你傻啊,高产量的水稻早就研究出来了,这一段剧情是导演致敬袁老,影视作品是艺术,很多东西你们看不出来。”
“你说我傻,我是今年大三文学系年级第一名……”
操场同学们的吵闹声,瞬间掩盖住电视剧的原声。
维持秩序的保卫科员和老师,忙慌进行警告让动静小下来。
很快,《大江大河》第四集的内容渐渐来到了尾声。
剧情上宋运辉告别雷家村,回到了校园生活。
只见画面上宋运辉拿着书本,走在校园的道路上。
电视剧的独白再次响起。
“1977年我考入大学”
“整个中国就如同一片盛放着希望的田野”
“滚滚时代大潮中,我们走向未来的”
“注定充满了光明的日子”
一个超时代的拍摄手法,丝滑转场出现在银幕。
镜头里张华从一个土灰稚嫩的乡下土鳖,瞬间蜕变成白净书生意气风发的青年。
从大二跳跃到大四的神级转场画面,顿时让燕京大学惊叹不已。
太牛逼了!
不少喜欢研究电影的学生,同时注意到宋运辉手上的书本变成饭盒。
这是人生过渡的隐喻,代表宋运辉即将步入社会。
……
《大江大河》第四集播完,《和光同尘》这首歌一夜之间火遍大街小巷。
第二天的早上,广播电台就向部队、厂区、单位等循环播放着这首歌。
旋律轻快又充满力量,歌词质朴却满含深意,勾起了无数人对奋斗故事的回忆,内心更加激昂向上。
报刊媒体人民日报率先发声,以“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为标题,发表了一篇深度评论。
《大江大河>,……,他让国内的导弹、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他从来不是为了功成名就,只是一心想要让祖国强大起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奉献自己的一生,还有无数个他真正做到了“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 。》——《人民日报》
《大江大河>,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间地头,只为实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 。从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到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袁老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农业科研事业,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 。》——《燕京日报》
《大江大河>,和光同尘,就是对时代奋斗精神最好的诠释,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不负时代。》——《文艺报》
随着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持续播出,这部剧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渐高。
让国内的观众在冬季里一阵燥热!
每天盼着电视剧的下一集内容是什么。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精彩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
观众们还发现它通过一部剧,直白的展现出当下的社会问题。
说出了他们不敢说出的话,做了他们一直想做的事。
同时对时代精神的诠释,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致敬。
但《大江大河》的热播,可把文化部急坏了。
华影公司在国内的影响力越大,证明电影制片厂需要有自主性。
不能让文化部管着!
尤其是国内下半年出国参展电影在国际上的表现,收益甚至还没有全球热映的《爱在黎明破晓前》零头高。
把主管电影的司徒部长急得,亲自带队到北影厂,指导明年的拍摄任务工作。
会议室里,气氛显得有些沉闷,谁都不敢冒头。
司徒部长看向黄主任,语气带着些焦急:
“小黄,我们要抓住人民的精神需求,制作出优秀的电视剧。要不断的鞭策我们的同志,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司徒部长,我们厂今年就没有电视剧的指标。”
面对毫无道理的指责,黄主任哀嚎起来。
今年他下半年才刚从文化部下调,本以为是大展手脚的时候。
结果这个位置屁股坐的发烫。
身上的压力是一天比一天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