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车轮在雷霆万钧的改革中滚滚向前,科举革新选拔了新血,工坊革命锻造了铁骨,货币统一掌握了命脉。朝堂之上,政令畅通;疆域之内,百业待兴。然而,端坐于澄心堂最高处的云舒,透过无数冰冷的奏报和数据,却清晰地听见了这片广袤土地最深处、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掩盖的、细微而绝望的呜咽。那是万千黎民百姓在疾病与死亡面前,最原始、最无助的悲鸣。
一份来自江南的密报,成了压垮她冷静外壳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军国大事,只是一场不起眼的“春瘟”。奏报称,某县因春季雨水过多,疫气流行,全县病死数百人,十室九空,县令唯恐影响考绩,竟下令封锁消息,任由疫情蔓延。随报附上的,还有“蜂巢”暗线泣血的描述:村落凋敝,新坟累累,稚子失怙,老无所依……一幅人间地狱图,在云舒脑海中炸开。
她闭上眼,指尖冰凉。她可以挥手间让权贵灰飞烟灭,可以一纸诏令变革千年积弊,却无法轻易驱散笼罩在贫苦百姓头上的病魔阴影。一场风寒,一次痢疾,就足以摧毁一个辛勤劳作的家庭;一次瘟疫,便能令繁华之地沦为鬼域。这世间最锋利的刀,不是权谋,而是无常的病痛;最坚固的堡垒,不是皇城,而是健康的体魄。她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不能将这最底层的悲鸣抚平,那么再辉煌的盛世,也如同建筑在流沙之上的宫殿,随时可能崩塌。
民生血条(健康)告急?是服务器(帝国)底层玩家(百姓)遭遇版本BUG(瘟疫)大规模掉线!GM(云舒)决定紧急上线全民医疗系统(惠民医馆)副本!
翌日大朝会,云舒并未商议,直接颁布了《广设惠民医馆诏》。这道诏书,没有涉及权谋争斗,没有关乎赋税国库,却如同一声春雷,炸响在沉疴遍地的帝国肌体之上。
诏书核心,清晰而坚定:
一、 国家主导,全面铺开:诏令各州、府、县,由官府拨款,仿照京城“惠民医馆”模式,在一年内普遍建立官立惠民医馆。选址需在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之处,建筑规格统一。
二、 三重使命,普惠于民:明确医馆核心职能——治病救人、防控瘟疫、普及卫生。尤其强调对贫苦患者实行“医药减免”,药价需远低于市价,设立“义诊日”免费诊病。
三、 人才培养,体系支撑:由太医署牵头,在各地医馆大规模培训“医徒”和“护工”,建立考核晋升机制。特别令:鼓励招收识文断字、心细灵巧的女子学医,考核合格者可授“女医官”衔,秩同官吏。
四、 巡回医疗,覆盖盲区:对偏远山区、边疆等地,组建“巡回医疗队”,配备马车、药箱,定期巡诊,送医送药上门。
此诏一出,朝堂反应各异。部分务实官员深感赞同,认为这是固本培元之举。但更多官员,尤其是那些崇尚“无为而治”、视百姓为草芥的旧式官僚,内心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与民(指民间医馆和药商)争利”的琐碎小事,甚至暗嘲云舒“妇人之仁”。
疾病,是天灾,更是人祸。缺医少药,是压在底层百姓头上最沉重的“不可抗力”。而“医者父母心”的传统道德,在利益和资源匮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云舒的意志,不容置疑。诏令以最高效率下达全国。户部拨出专款,工部勘址营建,太医署选拔教官,印制《常见病方略》、《卫生防疫要则》等手册。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医疗体系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铺开。
1. “神迹”降世:牛痘接种术
云舒拿出了她穿越而来最大的“金手指”之一——防治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改良版,并指引太医往牛痘方向研究。当太医署率先在京城试点,成功为数千儿童接种牛痘(对外宣称是皇室秘传“种痘术”),有效预防了恐怖的天花时,引起的轰动远超任何政令!百姓们亲眼目睹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痘疹娘娘”被战胜,将云舒视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女华佗”。这项举措拯救的生命无可计数,其带来的民心归附,远超十万大军。
2. 女医官的崛起:打破职业壁垒
诏令中关于培养女医官的一条,起初阻力最大。“女子抛头露面,触碰男子身体,成何体统!”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云舒力排众议。首批女医官培训班在京城成立,招收的多为家道中落、或有心行医的官婢、平民女子。她们学习刻苦,心思细腻,尤其在妇科、儿科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当第一位女医官成功为一难产妇人接生,母子平安后,所有的非议都化为了感激的泪水。女性,终于在一片全新的领域,找到了安身立命、实现价值的光明之路。
3. 深入基层的“白衣天使”
医馆不仅坐堂行医,更肩负云舒强调的“防大于治”理念。医徒和女医官们组成小队,深入街巷乡村,宣传“喝开水”、“勤洗手”、“处理污物”等最简单的卫生常识。他们用浅显的语言,改变着千百年来积存的陋习,有效地预防了疾病。对于贫苦患者,医馆真的实行免费或极低收费,无数家庭因此避免了“一场大病,倾家荡产”的悲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