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驶过厚重的宫门,外界的一切喧嚣瞬间被隔绝。车轮碾过平整的青石板御道,发出单调而压抑的辘辘声。林小满坐在车内,手心里沁出的冷汗早已冰凉。她透过微微晃动的车帘缝隙,窥见高耸的朱红宫墙连绵不绝,琉璃瓦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身着甲胄的侍卫肃立如雕塑,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过往车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却又令人窒息的威压。
太后的突然宣召,如同一道不可抗拒的飓风,将她从熟悉的市井生活,猛地卷入了这深不可测的皇家禁地。她心中毫无荣耀之感,只有沉甸甸的忧虑和未知的恐惧。太后为何在疏远之后又突然召见?是真的欣赏她的手艺,还是与“胡记”之谜有关?那个在街角惊鸿一瞥的神秘老者,又是何人?无数疑问在她脑中盘旋,却找不到答案。
马车在一处侧殿前停下。那位紫衣嬷嬷——后来得知姓严,是太后身边颇有地位的掌事嬷嬷——引领林小满下车,经过层层通报和严格检查(连食盒都被仔细查验),才得以踏入一座幽静雅致的宫苑。苑内古木参天,菊花盛开,却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终于,在一间暖阁外,严嬷嬷示意林小满止步,自己进去禀报。片刻后,她出来低声道:“太后娘娘凤体稍安,正在歇息。娘娘吩咐,林氏既精于点茶,便先去御茶房,为娘娘准备一盏应季的暖胃茶汤,稍后再呈上点心。”
这不是直接觐见,而是一道考题!林小满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民女遵命。”
在一位小宫女的引导下,林小满被带到了御茶房。此地与她想象中的厨房大不相同,宽敞明亮,器具精美绝伦,各种名贵茶叶、干果、香料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几名太监和宫女垂手侍立,气氛安静得近乎凝滞。
一位身着青袍、面白无须的老太监迎了上来,目光淡淡地扫过林小满和她手中的食盒,语气不咸不淡:“咱家姓钱,负责御茶房。太后娘娘的茶饮,自有定例。不知林姑娘有何高见?”话语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与审视。
林小满知道这是下马威,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行礼:“钱公公言重了。民女不敢妄改定例,只是听闻太后娘娘近日凤体欠安,食欲不振,故斗胆想着,或可尝试调制一款温和养胃、略带新意的茶饮,若不合规矩,但凭公公指点。”
她态度谦逊,却点明了太后的现状和自己的意图。钱公公脸色稍缓,示意她自便。
林小满定了定神,仔细查看了御茶房现有的材料。她摒弃了那些过于名贵或气味浓烈的茶品,选用了性味平和的陈年普洱作为茶底,取其温润醇和。又见时值深秋,气候干燥,便取了些鲜百合、去芯白果,以及少量冰糖。她并未使用任何胡老头所遗的奇特植物,谨记赵琰的警告。
她亲自净手,点燃小巧的红泥炉,用银壶汲取甘泉活水。水将沸未沸之际,投入普洱茶,快速洗茶后,注入热水,耐心等待茶汤红浓明亮。另取一洁净小锅,将百合、白果与冰糖加入适量清水,文火慢炖,直至百合软糯、白果通透、汤汁微稠。
待茶汤泡好,滤去茶叶,将滚烫的普洱茶汤冲入已盛有炖好百合白果的暖玉盏中,瞬间,普洱的陈香与百合的清甜、白果的软糯气息巧妙融合,散发出一种温暖怡人的香气。她最后点缀上一小瓣金黄的秋菊瓣,增添一抹亮色与秋意。
整个过程,林小满手法娴熟,神情专注,虽身处陌生环境,却不见丝毫慌乱,仿佛回到了“林记”的后厨。钱公公在一旁冷眼旁观,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茶汤制成,由宫女小心翼翼捧入暖阁。林小满在茶房忐忑等待。时间一点点过去,每一息都无比漫长。
约莫一炷香后,严嬷嬷走了出来,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丝:“太后娘娘饮了茶,说……尚可,有几分巧思。宣你进去呈点心。”
“尚可”二字,让林小满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她连忙提起食盒,整理了一下衣襟,低头敛目,跟着严嬷嬷步入暖阁。
暖阁内温暖如春,弥漫着淡淡的安神香气。太后并未端坐正位,而是斜倚在一张铺着软垫的贵妃榻上,身着常服,面色确实有些倦怠,但眼神依旧锐利清明,正由宫女轻轻捶着腿。一位衣着华贵、气质温婉的中年妃嫔陪坐在下首,应是某位太妃或公主。
林小满不敢抬头,快步上前,跪倒在地:“民女林小满,叩见太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千岁。”
“平身吧。”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慵懒,却自有威严,“抬起头来,让哀家瞧瞧,能做出那般精巧点心的,是何等灵秀人物。”
林小满依言抬头,迅速看了一眼便垂下目光,姿态恭谨。
太后打量了她片刻,淡淡道:“模样倒也周正。听皇帝说,你铺子里的点心,连薛夫子都赞不绝口?今日哀家倒要尝尝,是否名副其实。呈上来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