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成功的巨大喜悦,如同汹涌的潮水,在陈醒和苏青竹心中激荡。然而,当他们带着初步的分析结果,走出那冰冷而喧嚣的计算机房,重新踏入“燧人氏”基地的主体生活区时,这股热潮迅速遭遇了现实环境那无处不在的、低温的静默。
消息的传播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超级计算机的任务状态是透明的,B7-29任务的高负载运行以及其“成功完成”的状态,早已被基地内无数双眼睛注意到。尤其是,当这个任务与陈醒和苏青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它所引发的关注和解读,便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派系色彩。
餐厅里,当陈醒和苏青竹端着餐盘寻找座位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氛围变化。原本一些还会与他们点头示意、甚至偶尔交流几句的中立研究人员,此刻大多选择了回避目光,或者匆匆吃完离开。他们的成功,非但没有赢得广泛的祝贺,反而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打破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平衡,让许多人感到了不安。
而来自周立坤教授及其核心圈子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冰冷。
在一次关于“天河”对撞机本底数据分析的例行小组讨论会后,几位周立坤团队的成员聚集在走廊的休息区。陈醒恰好从旁边经过,听到其中一人,一位以言辞犀利着称的副研究员,用不大不小、恰好能让他听到的音量说道:
“……用了B级集群几十个小时,据说就跑出来一个玩具模型,拟合了一下已知数据,这能说明什么?过拟合谁不会啊?随便编个复杂点的模型,总能找到几个参数对上号。”
旁边另一人附和道:“就是。真正的物理发现,需要的是坚实、可重复的实验证据,不是在计算机里玩数学游戏。把希望寄托在几千年前的刻痕和虚无缥缈的‘底层架构’上,简直是本末倒置。”
他们没有指名道姓,但那讥诮的语气和瞥向陈醒的余光,已经明确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冷眼旁观,且充满不屑。
陈醒的脚步顿了一下,一股血气涌上头顶,但他强行压了下去。他知道,此刻任何争辩都是徒劳,只会落入对方期待的口水战。他面无表情地继续向前走去,将那些刺耳的议论甩在身后。
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周立坤本人的态度。在一次计划内的跨组协调短会上,周立坤甚至没有提及B7-29模拟任务,仿佛它从未发生过。他依旧专注于汇报他团队在本底噪声分析上的“扎实进展”,并再次强调了“排除法”在寻找新物理中的“基石地位”。只是在会议结束时,他才仿佛不经意地提起一句:
“哦,对了,听说理论组最近进行了一些计算模拟。这是好事,多尝试不同思路嘛。不过,大家要清楚,计算机模拟终究只是辅助工具,是理论家的‘玩具’。我们高能物理,最终还是要靠实在的、硬碰硬的实验数据说话。希望后续的专家评审,能看到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东西。”
这番话,看似客观中立,实则将陈醒他们的工作定性为“理论家的玩具”,并抬出了“专家评审”这座大山,暗示着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现在庆祝为时过早。
这种来自对立阵营的、系统性的冷遇和贬低,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场,让陈醒和苏青竹刚刚获得的兴奋感迅速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醒的认知:成功的模拟,仅仅是为他们赢得了一张参与下一步游戏的入场券,而非最终的胜利。
他们意识到,对立阵营并非不了解他们工作的价值,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展现出的潜力开始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才招致了如此明确和一致的排斥。周立坤团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保守的学术观点,更是一个庞大的、与现有科研资源、评价体系乃至个人声望紧密绑定的利益共同体。陈醒和苏青竹的“能量图谱假说”,挑战的不仅是学术范式,也在动摇这个共同体的根基。
“他们害怕了。”苏青竹在古物分析室里,一边整理着模拟结果与龙纹仪数据的对比图,一边冷静地对陈醒说,“害怕我们的方向如果真的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多年来所依赖的研究范式、所积累的学术资本,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陈醒点了点头,他也有同感。“所以,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在评审环节给我们设置障碍。模拟结果再好,他们也可以质疑模型的任意性、参数的敏感性,或者干脆否定整个理论框架的物理实在性。”
“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链。”苏青竹目光坚定,“模拟结果与真实信号吻合,这只是理论自洽。我们还需要将龙纹仪的能量流‘车辙’、印度河文书的印证,更紧密地整合进来,形成一个他们无法轻易否定的、立体的证据体系。”
两人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专家联合评审,将是一场硬仗。他们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学术质疑,更是根深蒂固的学派偏见和利益考量。
基地内的氛围,因这次模拟成功,反而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支持陈醒和苏青竹的少数人(主要是他们各自小组的核心成员)感到振奋,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希望。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观望,等待着评审会的结果,再决定自己的风向。
陈醒和苏青竹没有时间去在意那些冷眼和议论。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准备评审报告的工作中。模拟数据被反复分析,每一个参数的选择都被详细论证其物理依据,考古证据与理论预测的对应关系被精心梳理和可视化。
他们如同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仔细擦拭着手中的每一件武器,准备迎接来自“对立阵营”的、必然到来的猛烈火力。
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已然停止,但由它引发的、关乎“燧人氏”计划未来方向的、无声的较量,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那些冷眼旁观的目光,最终是化为钦佩,还是凝固成更深的敌意,都将取决于评审会上那一锤定音的时刻。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灵飞经:中微子纪元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