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的晨光透过宿舍观察窗,洒在陈醒脸上,并非真实的温暖,却带着系统设定的、唤醒身心的柔和频率。他睁开眼,昨夜的宁静与深刻对话所带来的内心笃定,并未随着睡眠消散,反而沉淀为一种清晰的、近乎仪式感的平静。今天,他将不再仅仅是观察者和理论家,他将成为探索行动本身的核心载体。
早餐是严格按照营养学配方准备的流食,易于吸收,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用餐时,他拒绝了所有通讯请求,将自己完全隔离在一种内在的准备状态中。他能感觉到,体内那源自“高共鸣序列”的潜在能量,如同被即将到来的风暴所牵引的深海,开始泛起隐秘而有序的波澜。
上午八时三十分,他在苏青竹和一名医疗官的陪同下,走向那座位于基地最深层、被称为“静默核心”的绝对屏蔽实验室。走廊一重深过一重,每通过一道需要身份验证和生命体征扫描的厚重闸门,外界的声响和能量背景便减弱一分。当最后一道由特殊合金制成、厚度超过半米的圆形气密门在他面前无声滑开时,一种近乎绝对的寂静扑面而来。
这里,是“燧人氏”计划科技与未知交汇的最前沿。
实验室内部并非他惯常想象的、布满裸露线缆和闪烁指示灯的科技感空间。相反,它呈现出一种极简而近乎神圣的肃穆。整体呈球形,直径约十五米,内壁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暗哑无光的黑色吸波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吞噬了所有频段的电磁波,甚至连声音和微弱的热辐射也难以逃逸。地面是光滑如镜的暗色复合材料,倒映着顶部唯一的光源——一圈发出柔和乳白色光晕的环形灯带,让整个空间仿佛悬浮在虚无之中。
实验室中央,是他已经熟悉的那张特制座椅,此刻它更像是一个即将承载意识远航的座舱。座椅周围,分布着数个造型优雅、毫不突兀的银白色传感柱,内部集成了SQUID阵列、高精度磁场计和尚未公开型号的能量扰动探测器。空气中弥漫着经过多重过滤的、带着一丝微凉金属气息的空气,恒定在最适合人体专注的温度和湿度。
这里没有控制台,没有可见的屏幕。所有的数据交换和能量操控,都通过隐藏的量子通讯链路与隔壁的监控中心连接,确保实验室内部电磁环境的绝对“纯净”。
“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完成,环境参数稳定。”苏青竹的声音通过室内隐藏的、振动传导式的扬声器传来,清晰而冷静,却比往日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她知道,当这扇门关闭,她与陈醒之间,将隔着物理的屏障和数据的洪流,她能做的,只有信任技术和他的能力。
陈醒对空无一物的墙壁点了点头,示意听到。他脱去外衣,换上特制的、纤维中编织着传感导线的实验服,然后平静地走向中央的座椅。脚步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没有发出丝毫回声。
医疗官上前,进行最后的生理指标确认和传感器连接。冰凉的导电膏,高密度EEG头盔的重量,fNIRS光纤探头轻柔贴合在头皮的感觉……每一个步骤都熟悉而有序。陈醒配合着,呼吸平稳,目光沉静地扫过这间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离的“圣殿”。在这里,他将尝试与宇宙最底层的架构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对话。
“所有传感器连接正常,信号传输稳定。”医疗官确认道,然后退后一步,向看不见的监控中心做出手势。
“陈醒,准备就绪了吗?”苏青竹的声音再次响起。
“准备就绪。”陈醒的回答简短而有力。他缓缓在座椅上坐下,调整到一个最放松也最易于长时间保持的姿势。座椅根据他的体型微微变形,提供着最佳的支撑。
“实验将在五分钟后启动。按照预定流程,首先进行十分钟的基线数据采集,随后进入第二阶段首次训练——意图引导的注意力调制。能量投影将分三次进行,每次持续时间500毫秒,间隔三十秒。你的任务是,在能量场呈现期间,尝试将注意力依次聚焦于‘坐标’印记的三个预设局部结构。请再次确认你已理解并同意实验流程及安全预案。”
“确认。”陈醒闭上双眼,开始主动调整呼吸节奏,进入一种深度内省的状态。外界的一切,包括苏青竹的声音,都渐渐变得遥远,如同退潮的海水。他的意识开始向内收敛,聚焦于自身的存在,聚焦于那份潜藏在基因和意识深处的、等待被引导的共鸣感。
“很好。现在开始基线数据采集。祝你好运,陈醒。”
苏青竹的话语结束后,实验室陷入了更深层次的、几乎令人窒息的绝对寂静。陈醒能听到自己心脏平稳有力的搏动声,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微弱嗡鸣,甚至能感觉到神经元自发放电时那细微的、内在的“光点”。在这种极致的安静中,他的感官仿佛被放大,对自身内在状态的感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监控中心内,气氛同样凝重。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分割出数十个窗口,实时显示着陈醒所有的生理数据、脑电波形、脑血流图、以及实验室内部的能量场基线读数。所有数据曲线平稳,在预设的绿色安全区域内波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