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训练手册V1.0》为“先行者计划”的学员们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安全的护栏,但理论上的阶段划分与评估标准,终究需要在现实的熔炉中淬炼。为了客观评估第一阶段“萌芽”与第二阶段“生根”的训练成效,并为下一阶段更具风险的灵子流引导提供精准的个人体能基线,一场代号为“基石”的综合性体能极限测试,在“龙吟阁”的专用测评区全面展开。
测评区并非传统的健身房或跑道,而是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综合环境模拟舱。这里能够精确控制温度、湿度、气压、氧气含量,甚至模拟不同等级的重力场和能量场干扰。四周墙壁覆盖着感应材料,天花板上悬挂着多角度的动作捕捉摄像头和能量监测探头。
测试项目也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多维度、极限化地榨取受试者的生理潜能,并观测其在极端压力下,初步建立的能量循环系统是否稳定,甚至能否提供额外的支撑。
陈醒、苏青竹以及核心教研组的成员坐在主控室内,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和实时数据屏,密切关注着每一位学员的表现。测试以小组形式进行,首批进入的是以赵磐(刑天)、林雅(精卫)、李慕白(云师)和周小苗(风后)为代表的混合小组。
第一项:极限耐力与能量消耗测试——高原缺氧环境下的负重奔袭。
模拟舱环境瞬间切换为海拔六千米的雪山垭口,低温、低压、低氧,寒风呼啸(模拟)。学员们需要背负二十公斤的标准负重,在倾斜的跑步机上以恒定递增的速度“奔袭”,直至力竭。
赵磐一马当先,他强大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低氧环境下,他的步伐依然沉稳有力,呼吸节奏控制得极佳,显示出顶尖特种兵的超凡素质。监控屏幕上,他的心率虽然飙升,但极为稳定,血氧饱和度下降速度远慢于常人。然而,陈醒的内视视角却“看”到,他体内那刚刚萌芽的能量循环,在如此极端的生理负荷下,几乎完全被身体的求生本能所压制,如同风中残烛,无法提供任何有效的辅助。他纯粹是在依靠肉体的“旧系统”硬扛。
相比之下,林雅的表现则令人意外。她的绝对体能远不如赵磐,跑步机上显得颇为吃力,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但在她即将到达生理极限,速度开始不可避免地下滑时,陈醒注意到,她体内那微弱但已然成型的能量循环,竟开始自发地加速运转!虽然无法显着提升她的运动表现,却如同一个微型的内部供氧泵,艰难地维持着她大脑的清醒和核心肌群的最后一丝力量,让她支撑的时间比纯生理模型预测的要长了近一分钟!这是一种内生的、对抗极限的韧性。
李慕白则完全是另一种模式。他理性地分配着体力,速度平稳,试图用最经济的能耗完成目标。他的能量循环也保持着一种“节能模式”,稳定但缺乏爆发力,最终在达到理论生理极限点时,干净利落地停了下来,数据曲线平滑得如同计算机模拟。
最让人揪心又惊喜的是周小苗。她瘦小的身躯在负重和缺氧环境下显得格外艰难,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在挣扎。但令人动容的是,她那纯粹的能量场,在极端压力下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仿佛被压迫的弹簧,展现出惊人的活性与适应性。她不懂得什么循环技巧,只是本能地将那股暖流(她感知到的能量)导向最需要氧气的大脑和剧烈起伏的肺部。这种笨拙却直接的本能应用,让她在绝对成绩垫底的情况下,其能量场的活跃度与稳定性比值,却出奇的高!
第二项:绝对力量与瞬时能量爆发测试——可变重力环境下的深蹲极限。
环境切换至1.5倍标准重力。学员们需要在一个特制的力量架上,进行连续深蹲,重量逐级递增,直至无法完成一次标准动作为止。
这几乎是为赵磐量身定制的项目。他低吼着,额头上青筋暴起,强大的腿部肌肉群贲张,在超重环境下依然一次次将沉重的杠铃扛起。监控显示,在他发力瞬间,其核心肌群的生物电信号强度爆表!然而,陈醒再次确认,他的能量循环依旧与肌肉力量系统“脱节”,未能参与到这瞬间的爆发中。他的力量,是纯粹物理的、肌肉纤维的胜利。
林雅和李慕白在这一项上表现平平,他们的能量循环更多偏向于维持和感知,而非这种野蛮的爆发。
周小苗再次带来了意外。当她面对远超自身体重的负荷时,脸上露出了近乎绝望的表情。但在最后一次尝试,杠铃几乎要将她压垮的瞬间,她体内那活跃的能量场仿佛感受到了生命受到威胁,骤然向内收缩,然后猛地向她支撑杠铃的脊柱和腿部肌肉“灌注”而去!不是有序的循环,而是一种本能的、孤注一掷的“喷射”!虽然这股能量爆发极其短暂微弱,甚至不足以让她完成那次深蹲,却清晰地被能量探测器捕捉到——一个短暂的能量峰值!这证明了她的潜能,在生死关头可以被本能地调用,尽管方式原始且低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