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境界体系的建立,为“科学修仙”绘制了宏大的进阶蓝图。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并迅速成为制约研究深化的瓶颈:如何精确度量“能量”? 当学员们报告“灵子流增强”,当团队协同需要评估能量输出总和,当不同属性的能量需要比较时,“感觉更强了”、“大概多了两三成”这类模糊的描述,显然无法满足一门严谨科学的需求。境界需要标尺,力量需要度量衡。
这个难题,在陈醒尝试为“融窍境”的能量汲取效率制定量化标准时,变得尤为尖锐。他与周立坤教授的理论团队、张云帆的生物信息团队以及李慕白(云师)为首的算法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密集攻关。目标只有一个:定义“科学修仙”体系的基础能量单位。
“我们需要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中‘焦耳’的能量单位,但必须适用于‘灵子’这种特殊的存在形式。”陈醒在项目启动会上定下基调,“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可观测、可复现、可推导、具备明确的物理意义。”
起初,有人提议以龙纹仪(L-01)在特定模式下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作为基准。但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因为龙纹仪本身能量运行机理尚未完全解析,且其状态可能存在微小漂移,不适合作为永恒不变的基准。
又有人提出,以陈醒本人单位时间内稳定循环的灵子流总量作为“1个标准单位”。这个方案更具操作性,但陈醒坚决反对:“科学不能建立在对某个特定个体的依赖上。这个基准必须独立于任何个体,建立在更普适、更基础的物理现象之上。”
争论持续了数日,直到周立坤教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思路回溯:“我们是否忽略了最基础的起点?‘可导通性’证明,特定能量模式可以与物质发生耦合,甚至留下永久印记。这个过程中,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否蕴含着度量的钥匙?”
这一下点醒了陈醒。他想起了最初证明“可导通性”时,那个在特定青铜合金样本上留下能量印记所需的最小能量阈值。这个阈值,是能量与物质发生可观测、可重复相互作用的临界点,是一个天然的、普适的能量“砝码”!
“就是这个!”陈醒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我们定义,在标准环境条件下(温度、压力、背景能量场强度恒定),使用标准‘能量符文’构型(采用最初验证‘可导通性’的基础符文),在标准‘灵子印记敏感合金’(代号SMA-01)上,恰好能留下一个可被仪器检测到、且持续存在超过1微秒的能量印记,所消耗的灵子能量总和,即为——1灵子当量(Spiritual Quantum Equivalent, SQE)**。”
这个定义的精妙之处在于:
客观性与可复现性: 完全基于可控制的实验条件和可观测的物理效应,不依赖于任何个体的主观感知或状态。
普适性: SMA-01合金的成分和制备工艺可以标准化,确保全球任何实验室在相同条件下都能复现这个基准。
与基础物理连接: 它将抽象的“灵子能量”与实实在在的物质相互作用(留下印记)联系起来,赋予了其明确的物理内涵。
可推导性: 更大的能量可以用千灵子当量(kSQE)、兆灵子当量(MSQE)表示,更小的能量则可以用毫灵子当量(mSQE)等。
定义确立后,IPDRC的工程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依据定义,制造出了数台高度精密的 “标准灵子当量校准仪” 。这些仪器内部包含标准SMA-01合金靶材、标准能量符文投影系统以及高灵敏度的印记检测装置,专门用于产生和标定1 SQE的能量。
紧接着,一系列旨在测量个体学员能量水平的“标定实验”迅速展开。
在专门的测试舱内,学员们被要求向一个微型化的SMA-01合金靶标,稳定输出他们所能控制的最精纯、最凝聚的一束灵子流,持续时间精确控制在1秒。
结果令人大开眼界,也首次为学员们的实力提供了冷酷而精确的标尺。
赵磐(刑天): 这位力量型学员,其能量输出如同高压水枪,猛烈而集中。测试结果显示,他瞬间爆发的能量峰值高达 128 SQE/秒!然而,当要求他维持稳定输出时,其能量曲线波动剧烈,平均值仅在 45 SQE/秒 左右,且能耗极大,显示出其能量控制精度不足的老问题。
林雅(精卫): 她的输出则如同精准的激光。能量曲线平滑稳定,几乎没有波动,稳定输出值达到 68 SQE/秒。更重要的是,当她尝试进行能量属性微调(如增加穿透性或安抚性)时,其能量当量变化极小,显示了她对能量形态的精妙掌控,效率极高。
李慕白(云师): 他的数据曲线如同计算机生成的理想波形,稳定输出 55 SQE/秒,波动率全场最低。但他也暴露了短板——当被要求超越这个“舒适区”进行超负荷输出时,他的能量流会突然变得杂乱,峰值勉强达到90 SQE/秒后便迅速回落,显示其爆发力与适应性有待提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