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锋谷,“熔炉核心”测试区的空气仿佛依旧残留着被电离的焦灼气息。那无声抹除万载玄冰的纯白等离子光球,其影像不仅烙印在视网膜上,更深深灼伤了在场几位火系长老的道心。
观察平台上,人群渐散,留下的只有核心团队成员。成功的喜悦被一种更深沉的凝重所取代。陈醒负手而立,望着下方正在采集能量残留数据的仪器,目光深远。
“效果超出了预期,”他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平台上显得格外清晰,“‘幽凰’的威力,足以让任何人闭嘴,但也足以让任何人眼红,乃至……恐惧。”
李慕白走到他身边,手中拿着刚才记录数据的玉简,指尖无意识地在上面摩挲着。“力量的展示只是破冰。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片冰层下的水流按照我们的意志方向流动,而不是引发决堤。”他顿了顿,从储物戒中取出一本装帧简洁、封面仅有《科学修仙原理(内部试行版)·基础篇》一行楷书的书册,“破而后立,需要新的基石。是时候,让这‘基石’去接受检验了。”
这本书册,是他与陈醒等人呕心沥血,将《科学修仙原理》原始笔记中相对基础、不涉及核心机密的部分,进行梳理、简化、系统化后的成果。它旨在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而非提供具体的“术”。
陈醒瞥了一眼那本书,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检验?恐怕迎接它的,先是狂风暴雨。你确定要从传功堂开始?”
“思想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旧有的观念牢牢占据。”李慕白语气坚定,“传功堂是种子萌芽最好的土壤,也是最容易暴露在风雨下的苗圃。正好,让我们看看,哪些种子能顶破冻土,哪些……又会被连根拔起。”
三日后,龙吟阁,传功堂“启明殿”。
此地素来是向新晋弟子传授入门道法、奠定修行基础之所,庄严肃穆,玉简成列,道韵悠长。然而今日,殿内气氛却有些异样。端坐于蒲团之上的近百名弟子,并非懵懂新人,而是经过初步筛选,被认为思维活跃、有潜力接受新知的各峰优秀青年弟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好奇、期待与些许不安的躁动。
楚风坐在前排,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作为最早一批接触并亲身验证过“科学修仙”好处的弟子(他曾参与“风语者”早期测试,对空气动力学辅助身法有切身体会),他对这场被严格保密的授课充满了远超常人的期待。他隐约感觉到,这或许将是他修行路上真正的转折点。
讲台上,站着的并非传功长老,而是砺锋谷的研究员赵铭。他一身简洁的白袍,与周遭古韵的环境略显格格不入。
“诸位同门,”赵铭的声音通过一个结构精巧的小型扩音法阵平稳传递,开门见山,“今日之课,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传功。它将挑战你们固有的认知,甚至可能动摇你们过往对‘道’的理解。此书,《科学修仙原理(内部试行版)·基础篇》,乃我龙吟阁最高机密之一,今日授予诸位,是机遇,亦是责任。望诸位谨守门规,不得外传。”
书册由执事弟子逐一发放,入手微沉,纸质特异。楚风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翻开扉页。
“万物皆循其理,万法皆可析解。”
开篇第一句话,如同一道强光,瞬间刺入他的脑海,过往修行中许多模糊不清、只能意会之处,仿佛被这简短的十个字照亮了一角。
他迫不及待地向下阅读。
第一章,“能量本质与灵气的再认识”。书中摒弃了“天地精华”、“先天一炁”等玄奥描述,将灵气定义为“具备特定波粒二象性、可与物质及意识发生干涉的高维能量场”,并引入了“灵子”(假想的基本单位)、“场强”、“频率”、“灵能级”等概念,配以清晰的示意图,展示灵气波动、干涉、衰减的模型。
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
“波粒二象性?这是何意?”
“灵气……居然可以用‘场强’来度量?”
“难道我们感应灵气,就是在感应这种‘场’的强弱变化?”
楚风紧紧盯着书页,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无数碎片正在被这些新的概念强行整合、重组。过去只能模糊感应的“灵气浓郁程度”,此刻似乎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尺。
第二章,“道法与神通的作用原理分析”。此章以最基础的“火球术”、“御风术”、“金光罩”为例,进行赤裸裸的剖析。
当看到对“火球术”的解析时,楚风的手猛地一颤,他终于亲身体会到前几天那些长老们目睹“幽凰”时是何等心情。
“传统火球术:通过特定精神频率(咒语、手印)引动灵能,模拟‘燃烧’概念,促使局部区域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燃烧),裹挟灵能形成高温等离子态(火焰雏形)与冲击波。能量利用率低于百分之五,受环境因素制约严重。”
“参考优化路径(‘幽凰’技术原理):跳过低效化学燃烧步骤,直接以高能场电离气体分子,形成高温等离子体,并通过精确电磁场约束、塑形。能量集中于毁灭性形态本身,利用率可达百分之三十以上,环境依赖性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