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阮氏油坊在众人的期盼中顺利落成。尤一手依着村中惯例,不但给帮工的乡亲们结了工钱,更在自家院子里摆开了隆重的酬谢宴。
这宴席摆得格外有心。尤一手在正屋里设了两桌贵宾席,一桌请的是林守业、黄豆爷爷、七叔公等村中长老和好友,还有一桌是专门给邻里留园的那群小“东家”们的,不是他们在留园里种下那片亚麻,重新激活了他内心的生机,他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他们是尤氏油坊得以重开的大功臣。
尤一手端着酒杯,声音哽咽:这些年,要不是各位老哥哥老姐姐帮衬,我尤一手哪能把三个闺女拉扯大?特别是英子姐和玉莹姐,给孩子做衣裳、教规矩,比我这当爹的还上心……
林守英笑着打断:说这些做什么?菜丫头她们懂事,我们看着就欢喜。如今你想通了,比什么都强!
上官玉莹也红着眼圈道:你能重开油坊,阮妹子在天之灵也该安心了。
院子里另摆了五六桌,请的是帮忙建油坊的乡亲。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一角架起的大铁锅——尤家这次可是下了血本,宰了一头养了整年的大肥猪,要做杀猪菜!
说起尤家养猪,也是有一番故事的。这些年尤一手封了手艺,只种地,想以此养家,但这是不可能的。幸好三个女儿很是贴心,早些年大女儿尤菜托李货郎带回了两只猪崽子,三姐妹跟着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养猪。
这些年,从两只猪崽子起家,每年都能养几只大肥猪,好多人家过年都会订她们的猪肉来做腊肉腊肠。二女儿尤茶做猪油的手艺更是一绝,雪白如乳脂,味道极好,那猪油渣子也是好多人家愿意拿鸡蛋、蔬菜来换的。
了不得啊!李文远看着锅里翻滚的猪肉,啧啧称赞,尤叔,这些年您虽说封了手艺,可这家底一点没薄!这猪养得真肥实!
尤菜正利落地切着五花肉,闻言笑道:多亏李叔常帮我们带猪崽回来。二妹熬的猪油,三妹调的饲料,这才养出这么好的猪。
这话引得众人纷纷打趣:
要我说,尤老哥与油坊就是有天定的缘分,即使不榨油了,家中也不缺油!
就是!这些年您家猪油、猪油渣就没断过,村里谁没尝过?合该这油坊就该您来开!
席间,刘小山正给邻座的丁老三夹菜:丁三哥,你尝尝这个血肠,是尤家大姐的拿手菜。
丁老三受宠若惊:小山老弟太客气了。你也吃。”
“听说您家四弟也迁来了?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刘小山很喜欢这个憨厚的丁三哥,主动攀谈起来。
可不是!丁老三笑得见牙不见眼,现在跟着他岳父在织布坊帮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另一桌,林守成父子正“埋头苦干”,干活舍不得花力气,吃肉还是很用心的。
是的,上次修建鱼塘尝到了甜头,这回建油坊,父子俩又主动请缨了。还别说,又让他俩占了便宜。建油坊的活儿不算重,比起建鱼塘可是轻松多了,工期也短了很多,父子俩没怎么吃苦头就拿到了工钱,还吃上了这好多年都不曾有过的“杀猪宴”。
林文杨往嘴里塞了块红烧肉,含糊道:爹,这肉真香!比过年吃得还痛快!
林守成舀了勺酸菜炖粉条,满足地叹气:早知道干活有这好事,咱们早该来了。你娘就是心眼小,非不让咱们去织布坊帮忙,真是……
父子俩相视一笑,竟难得地达成共识——往后村里有活,还得抢着干!
这时,一个清秀腼腆的年轻人提着茶壶走过来,小心翼翼地给尤菜面前的空杯倒上热茶。这人便是宋老四,罗里正精心挑选的美男子。
话说罗里正为了跟平华村结门好姻亲,回去真是仔细考虑了好多天,终于相中了村里的宋家老四。
这宋家和丁家一样,家庭和睦,四代同堂,宋老四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早已婚配。姐姐嫁给同村的一户人家,宋老四和大哥二哥与父母、祖父母住在一起,大哥二哥的孩子都有了。
宋老四算是老来子,今年18岁,相貌堂堂。因为很受宠爱,人很单纯,但没有娇纵的坏习惯,勤快能干。正是说亲的年纪,家里也正在要为他找门好亲事。
罗里正上门跟宋老太爷和宋老四的父母把这事儿一说,宋家不太乐意,因为不愿意让小孙子/小儿子做上门女婿。但罗里正保证说这平华村日子可好过了,以后想去落户可不容易了,而且那家的闺女长得好,又能干,家里还有产业。最后还是宋老太爷见里正亲自来保媒,想着给里正一个面子,就让小孙子去走一趟,应付一下。
罗里正想着尤家三个闺女,21岁、19岁、16岁,跟宋老四最般配的应该是小女儿,要是能看上眼,肯定是一桩好亲事。
谁知,这眼神清澈单纯的宋老四一眼就相中了尤家大姑娘21岁尤菜,当时就憨憨地跟人家说:“我愿意来当上门女婿,你相中了我没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