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灯火通明。
李世民几乎是飘着步子回到这里的,脸上的笑容从离开龙首原那一刻起就没消失过,嘴角咧到了耳根,眼神亮得惊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人紧随其后,虽然努力维持着宰相的沉稳,但眉宇间的激动和振奋同样难以掩饰。
唯有长孙无忌,步履沉重,面色灰败,眼神空洞,仿佛被抽走了魂魄,默默地跟在最后,与前面兴高采烈的四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砰!”
李世民一进书房,反手就关上了门,将一众内侍官宦都隔绝在外。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和激荡,猛地转过身,张开双臂,几乎是手舞足蹈地对着三位心腹重臣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声洪亮,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畅快和得意!
“玄龄!克明!玄成!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朕的秦王!朕的秦兄!如何?!啊?!你们说如何?!哈哈哈哈!”
他激动得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挥舞着手臂:“九龙琉璃玺!活字印刷!廉价纸书!还有那些工坊!那些学堂!那些…那些朕想都想不到的新鲜玩意儿!哈哈哈哈!天佑大唐!天赐秦哲于朕啊!”
房玄龄抚须微笑,眼中闪烁着智慧与欣慰的光芒:“陛下,秦王之能,确已超凡入圣,非臣等凡人所能揣度。其志不在权柄,而在革新天下,此乃大唐莫大之福!今日所见所闻,每一件都足以震古烁今,臣…心服口服!”
杜如晦也重重点头,虽然脸色仍因激动而有些潮红,但语气无比坚定:“陛下,秦王以‘秦王’之号,行‘帝师’之实,更兼‘诤友’之情。其所献之术、所行之事,皆直指我大唐积弊之根,富国强民之本!内阁制、新科举、廉价书纸…此乃真正的不世之功!臣以为,陛下当全力支持,顺应此大势!”
魏征深吸一口气,虽然眉头还习惯性地微蹙着,似乎在思考这其中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风险,但最终也肃然拱手:“陛下,秦王虽言行不羁,然其心昭昭,其行坦荡,其利在万民,功在千秋。廉价书纸一出,天下寒门学子有望,知识藩篱可破!此乃…真正的大仁政!大德政!臣…亦为之折服!然,其手段刚猛,如雷霆扫穴,后续安抚世家、引导舆论之事,需陛下与臣等谨慎谋划,方能使此善政真正落地,而不致引发剧烈动荡。”
“好好好!你们说得都对!都好!”李世民听得心花怒放,连连点头,仿佛一个得到了最好玩具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向所有人炫耀。
他快步走到御案旁,小心翼翼地捧起那座流光溢彩、霸气无比的九龙琉璃玉玺,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冰凉光滑的玺身,尤其是那底部“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看看!你们看看!”他将其展示给三人,语气充满了自豪,“秦兄说,这是全天下独一份!专门为朕打造的!琉璃虽非玉,然其澄澈剔透,更显天意昭昭!九龙拱卫,气象万千!比那失传的传国玉玺,更多了一份…一份新朝气象!朕觉得,此玺,正合朕‘天可汗’之名!”
房玄龄三人看着那在灯光下折射出梦幻光芒的琉璃玺,也是赞叹不已。此物确实既尊贵无比,又寓意深远,与秦王带来的种种新气象无比契合。
而在一旁角落的长孙无忌,听着皇帝和同僚们对秦哲毫无保留的赞美,看着皇帝对那“非礼制”的琉璃玺爱不释手,再想到那足以摧毁长孙家根基的廉价纸书,只觉得心如刀绞,万念俱灰。他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如同被堵住一般,发不出任何声音。他只能深深地低下头,将自己隐藏在灯光的阴影里,仿佛一尊正在逐渐风化的石像。
就在这时,御书房外传来轻柔的脚步声和内侍恭敬的通传声:“陛下,皇后娘娘驾到。”
话音未落,长孙皇后已轻轻推门而入。她显然听闻了皇帝今日龙首原之行归来后异常兴奋,心中好奇,特来探望。
“陛下,何事如此开怀?臣妾在殿外都听到您的笑声了。”长孙皇后温婉一笑,目光扫过房玄龄等人,微微颔首致意,随即落在了阴影中的兄长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然而,她的目光很快就被御案上那件璀璨夺目的物品吸引住了。
“天啊…这…这是…”长孙皇后美眸瞬间睁大,掩口惊呼,脚步不由自主地向前迈去,完全被那尊九龙琉璃玺的光芒所吸引,“这玉玺…竟是琉璃所铸?如此巨大…如此精美…这龙…仿佛要活过来一般!陛下,这是…”
李世民见到爱妻,更是兴奋,连忙放下玉玺,又献宝似的指向书房另一侧:“观音婢,你来得正好!快看那边!那是秦兄特意送给你的!”
长孙皇后顺着李世民所指方向望去,只见那尊近一人高的琉璃观音立像正静静地矗立在灯下。
柔和的光线透过纯净无瑕的琉璃材质,让整尊观音像仿佛自身在散发着圣洁而温润的光辉。宝相庄严,眉目慈悲,衣袂流转如云,净瓶杨柳栩栩如生。那是一种超越凡俗技艺的、近乎神迹的完美与宁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