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诸葛丞相的最后一搏与蜀汉北伐的终章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魏青龙二年,诸葛亮踏上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征程。从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九年,蜀汉几乎年年出师北伐,却始终未能取得理想战果,粮草不济是重要阻碍。前几次北伐,蜀军往往因粮食供应不上,无法扩大或巩固胜利果实,只能无奈退兵。痛定思痛,建兴九年后,诸葛亮在汉中屯田,一边休士劝农,让士兵与百姓一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一边训兵讲武,提升蜀军战斗力,同时积极着手解决前几次北伐暴露的问题。
经过三年休养生息,蜀军兵甲已足,士气高昂。诸葛亮亲率大军北上,为增强胜算,还联络东吴出兵攻魏,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此次北伐规模不小,司马懿为安抚朝中人等,曾给弟弟司马孚写信言:“(诸葛亮)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
从兵力判断来看,他的说法大致不差。蜀亡时统计兵力也就甲士10万2千,考虑到当时蜀汉已经战败收编,诸葛亮时代全国兵力应该更多。而且此次北伐前李严被罢黜,诸葛亮得以抽调江州的兵力投入北伐,出动10万大军是合理数字。但如此规模的兵力,也象征着诸葛亮几乎动用了蜀汉一切能抽调的机动兵力倾国来攻。毕竟,当年他已53岁,在平均寿命约40岁的三国时代已属高龄,再不放手一搏,以蜀汉的国力,北伐胜利的希望愈发渺茫。
春二月,诸葛亮进军斜谷,沿武功水(今陕西石头河)北上。武功水发源于秦岭,向北流入从西向东的渭水,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黄土台原地形。渭水北岸俗称积石原,诸葛亮的大军出秦岭后,就驻扎在与积石原前夹相对的南岸台原之上,此地便是五丈原(位于今陕西岐山县)。
“六出祁山”与五次北伐
提到五丈原,人们就会想起诸葛亮北伐;而提到北伐中原,人们又会想到所谓的“六出祁山”。然而,五丈原与祁山相距甚远。从地图上看,秦岭横断汉中与关中,魏蜀两国交兵只能利用山脉隘口形成的固定道路进军。两国爆发激烈军事冲突的要地,大体是以祁山、散关、斜谷、骆谷、子午谷顺序从西向东方排列。从汉中郡首府南郑到长安,最近的路线是子午谷,最远的是祁山,而斜谷、五丈原一线则近乎两者之间。
任何一个合格的军事家,都不会按固定路线老是出祁山,而是会从诸地点中择其一点,攻击敌军不备。所以,诸葛亮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次数只有两次。后世大众“六出祁山”的印象,大都来自《三国演义》。即便按小说“六出祁山”的说法,也不太确切。诸葛亮建兴六年至十二年(228 - 234年)这段历史,在书中大抵对应了第九十二回至一百零四回,罗贯中讲述史实相差无几。只是清代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批注时,在回评中将蜀汉北伐简化为“六出祁山”,遂成为后世民间说法。
套用此说法,诸葛亮北伐可算为六次:
? 建兴六年(228年)春第一次北伐,“一出祁山”的蜀军沿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镇)方向进军,连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中响震”,曹叡不得不亲临长安坐镇指挥,后因马谡在街亭惨败而退兵;
? 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军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因粮尽而退,撤退途中阵斩曹真手下大将王双,是为“二出祁山”;
? “三出祁山”为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自己直取武都郡建威(今甘肃武都龙坝乡),迫使魏军撤退,攻克武都和阴平两郡;
? “四出祁山”为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出兵包围祁山对阵司马懿,粮尽班师,回程中伏杀曹魏名将张合,此次方为真正的二出祁山;
? “五出祁山”即五丈原之战;
? 再加上建兴八年(230年)蜀军于汉中抵抗曹真、司马懿、费曜及郭淮三路伐蜀,合称“六出祁山”。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虽有所谓“六出祁山”,但北伐其实只有五次。建兴八年是魏攻蜀守的西征,此外还有将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吴懿西讨羌中也算在内的七次北伐说,主张者为当代着名三国史家马植杰,不过主流学术意见还是多持五次北伐说。
隐藏的细节:司马懿的战略误判
面对蜀汉第五次主动出击,曹魏方应战的是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的司马懿。依《晋书·宣帝纪》的说法,司马懿对此战胸有成竹。他早在太和五年(231年,蜀汉建兴九年)蜀军“四出祁山”(真正的二出祁山)后,就预料到三年之后必然复有战事:“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等到得知蜀军出动后,他一边给洛阳写信安抚人心,一边亲率大军前往对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