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华的手温暖而干燥,握手的时候力道恰到好处,既显得热情,又不至于过分。他脸上的笑容仿佛是用尺子量过,每一个角度都透着亲切与得体。
“陈默同志,欢迎欢迎啊!”丁文华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响亮,像是特意要让所有人都听见,“你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在纺织厂打的那场漂亮仗,周书记可是在我们面前夸了你好几次!”
陈默只是微笑着,任由丁文华拉着他的手,嘴里说着客套话:“丁主任您过奖了,都是领导们指挥得当。”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丁文华的脸,而脑海中的【人情账本】却冰冷地呈现着另一番景象。
【丁文华,政研室主任,对我方人情值:0(职业性微笑),标签:笑面虎,城府极深】
没有一丝一毫的私人情绪,那份溢于言表的热情,纯粹是岗位职责的一部分,是一张精美的面具。
“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咱们室里的同事们。”丁文华拉着陈默,转身面向那片由格子间组成的“森林”,姿态亲昵得像是在介绍一位失散多年的亲人。
整个办公室的空气似乎在丁文华转身的瞬间,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原本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的空间里,多了一种被审视的寂静。十几道目光,或明或暗,或一瞥即收,或持续打量,都汇集到了陈默身上。
“这位是张爱国,我们的副主任,笔杆子里的状元,省里都挂了号的理论专家。”丁文华首先指向一个坐在靠窗位置,正低头审阅文件的中年男人。
张爱国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透着一股审视的意味。他没有起身,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张爱国,副主任,对我方人情值:-10(轻视),标签:学院派】
陈默能感觉到,那份轻视并非针对他个人,而是一种知识分子对于“非同类”的天然隔阂。他这种从基层实干中杀出来的干部,在张爱国这种醉心于理论建构的“学院派”眼中,恐怕就是个不懂章法的“野路子”。
“这位是孙磊,咱们室里的老黄牛了,土生土长的凤凰市人,对市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丁文华又指向角落里一个埋首于电脑前的身影。
那个叫孙磊的男人连头都没抬,只是从鼻子里“嗯”了一声,算是回应。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孙磊,科员,对我方人情值:-20(排斥),标签:本土派,老资格】
陈默心中了然。这种排斥,源于地盘意识。在孙磊这种老资格的本土派看来,自己这个外来的年轻人,坐上了综合科科长这个关键位置,无异于一个过江龙侵占了他们的码头。
丁文华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但立刻又被热情的笑容覆盖。他拍了拍陈默的肩膀,打着圆场:“孙磊就是这个脾气,一工作起来就六亲不认,你以后就知道了,人是好人。”
陈默笑了笑,不置可否。
接着,丁文华又介绍了几个人。有对他点头微笑,眼神里却毫无波澜的“主任派”,他们的人情值清一色是“0”,标签是“丁文华亲信”;也有几个年轻人,看到陈默时,眼神里混杂着羡慕、嫉妒和好奇,人情值在正负5之间徘徊。
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静秀气的女孩子,在与陈默对视时,还善意地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
【刘思敏,研究员,对我方人情值:5(好奇)】
这是陈默踏入这间办公室以来,感受到的第一缕算得上是“暖意”的情绪。
一圈走下来,陈默的脑海里已经自动生成了一张政研室的人际关系网络图。这张图谱远比榕城县那个人情社会复杂百倍,这里没有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却充满了无形的壁垒和鄙视链。主任派、本土派、学院派,三足鼎立,互相倾轧又彼此制衡,形成了一种脆弱而微妙的平衡。
而他这个新来的综合科科长,就像一颗被强行投进精密仪器里的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来,陈默,看看你的办公室。”丁文华领着他,穿过开放式办公区,来到最里侧的一个独立办公室门前。
办公室不大,但位置极佳。一面是实体墙,另外三面是通透的玻璃幕墙,用百叶帘隔断。坐在这里,既能保证一定的私密性,又能将整个大办公区的情形尽收眼底。更重要的是,这个位置,恰好在主任办公室的斜对面,与那扇门遥遥相望。
周书记说得没错,这里确实是一个观察哨。
“综合科,是我们政研室的心脏,所有重要的文稿、报告,最后都要从你这里汇总把关。”丁文华站在门口,没有进去,只是拍着门框,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个担子很重啊,陈默同志。我跟书记推荐你,可是立了军令状的。你可不能让我失望啊。”
他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仿佛真是他力排众议才把陈默要了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