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主播朱迪钠推了推眼镜,用他标志性的探究语气说道:“各位网友,关于济南之战,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其中真伪难辨。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两个着名的疑点。”
“第一个疑点,”他身后天幕浮现出古老的城门画面,“据说,守将铁铉曾设计,假意投降,派城中父老出城迎接燕王,并在朱棣骑马走向城门时,突然放下千斤闸,企图将其压死。结果闸门落下稍慢,只砸中了朱棣的马屁股,朱棣惊险逃过一劫。”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立刻引发了弹幕大战:
【网友“逻辑派”强烈反对:拉倒吧!朱棣是什么人?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枭雄!白沟河都差点死过几回的人,会这么不小心?就算他一时脑子发热,他身边那么多谋士将领都是死人吗?能不阻止主帅亲身犯险?这故事编得也太小看古人的智商了!】
【网友“阴谋论者”发言:为什么不可能?朱棣一路顺风顺水,德州、各地望风而降,他难免骄傲轻敌,以为济南也会如此!】
两派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服谁。
天幕下,朱元璋听着这离奇的故事,不由得摇了摇头,他看了一眼自从被自己揍过以来就异常沉默的四儿子朱棣,转头对身旁的徐达说道:
“天德,你信吗?反正咱是不信。这也太过了。”他顿了顿,举了个更贴近自己经验的例子,“就算当年胡大海那般勇猛,因为轻敌疏于防备,被人砍了脑袋,那也是在自家军营里。老四再蠢,也不至于在敌我未明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就往人家城门洞里钻吧?”
徐达连忙躬身:“陛下圣明,此事实在有违常理。为将者,趋吉避凶乃是本能,燕王殿下……未来或许行事大胆,但绝非无智鲁莽之人。”
冯胜、耿炳文等老将也纷纷点头称是。他们都觉得这故事过于儿戏,恐怕是后世某本野史为了增加戏剧性而编造出来的。
天幕上,主播朱迪钠的声音将众人从第一个疑点的争论中拉回,他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我们来看济南之战的第二个着名疑点,这个疑点相较于第一个,在史料中的记载更为广泛,也更能体现古代战争中的礼法与人心。”
随着他的话音,天幕画面切换至济南城头。只见城墙垛口之间,赫然立着一排制作精良、庄严肃穆的木制牌位,上面清晰可见“大明太祖高皇帝之神位”等字样。守城将士沉默地站在这些牌位之后,目光坚定地望着城下的燕军大营。
“根据记载,”朱迪钠解说道,“在燕军猛烈的攻势下,济南守将铁铉想出了一个令朱棣投鼠忌器的办法——他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牌位高悬于城墙之上。”
画面给到了燕军阵营一个特写,原本准备再次发动进攻的士兵们,在看到城头那一片醒目的牌位时,动作明显迟疑了,许多人下意识地放下了手中的弓箭,将目光投向了中军方向。那些已经架设好的火炮,更是如同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炮手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去点燃引信。
“这一招,直击朱棣起兵‘靖难’的政治软肋。”朱迪钠分析道,“他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是维护太祖皇帝的成法。如果他的军队,对着写有父皇名号的牌位万炮齐发,那么他‘忠君孝父’的政治口号将不攻自破,瞬间从‘靖难’变成赤裸裸的造反,军心士气必将受到毁灭性打击,天下人心也会尽失。”
奉天殿前,一片死寂。
刚才还因为“千斤闸”故事而觉得荒诞不经、甚至发出笑声的勋贵大臣们,此刻全都噤声了,脸色凝重。他们完全能想象到那个场景对燕军士气的打击,更能体会到朱棣当时面临的巨大困境。
这一招,太狠了!这是阳谋,是打在“七寸”上的一击!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看着天幕上自己的牌位被高高挂起,成为阻挡他儿子军队的“盾牌”。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座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
半晌,他才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哼:
“哼……倒是好算计。”
他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但熟悉他的人都感受到了一股低气压。自己的名号、自己的神主牌,在死后竟然成了臣子用来对付自己儿子的工具,这感觉,绝谈不上愉快。这既是对他权威的一种另类“利用”,也隐隐刺痛了他内心深处关于身后事的某种隐忧。
天幕上,朱迪钠继续说道:“面对城头高悬的太祖牌位,朱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强攻,则政治破产,道义尽失;不攻,则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后勤压力与日俱增。最终,在围攻济南长达三个月而无果后,燕王朱棣不得不下令撤军,解除了对济南的包围。”
画面中,燕军阵营缓缓后撤,士兵们垂头丧气,与来时那股席卷河北的锐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济南城头,则爆发出了劫后余生的欢呼。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建文朝廷的士气,”朱迪钠总结道,“铁铉和盛庸也因此一战成名。此战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标志着靖难之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燕军的战略进攻,转入了双方的战略相持。战争,变得更加漫长和残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