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岭孤子:从戎马倥偬到镇辽雄才
嘉靖五年(1526年),辽东铁岭卫的一个军户家中,传来一声微弱的啼哭。这个男婴便是李成梁,父亲李泾是卫所里的普通士兵,母亲是位沉默寡言的农家女子。彼时的辽东,蒙古、女真袭扰不断,军户生活困苦,李泾夫妇给孩子取名“成梁”,盼他将来能“成栋梁”,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李成梁的童年,是在铁岭卫的夯土城墙下度过的。他常蹲在城根,看士兵们操练,听老兵讲厮杀的故事,小小的拳头攥得紧紧的。嘉靖十九年(1540年),李泾在与蒙古人的冲突中战死,母亲不久后也染病离世,十五岁的李成梁成了孤儿,靠着乡邻接济度日。
为了糊口,他去给卫所的千总喂马,夜里就睡在马厩旁。马厩里的老马通人性,见他蜷缩着发抖,会用脖子蹭他的脸。有次千总喝醉了,骂他“贱种”,他抄起马鞭子就抽了过去,吓得千总酒醒了大半。旁人都以为他会被打死,他却梗着脖子说:“我爹是为国死的,我不是贱种!”
或许是这份烈性被人看中,或许是命运眷顾,李成梁二十岁时被补入军户,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天生神力,能拉开七石弓,骑术更是精湛,在一次追击女真部落的行动中,他单骑冲阵,斩杀了为首的贝勒,立下首功,被提拔为百户。
隆庆元年(1567年),李成梁因屡立战功,升任辽东险山参将。赴任前,他回了趟铁岭,在父母坟前磕了三个头,说:“儿子没给你们丢脸。”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马厩里的孤儿,眼神里的狠厉与坚毅,让见过他的人都不敢小觑。
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迎娶了继室秦氏。秦氏是辽东望族之女,知书达理,却不似寻常女子那般柔弱。她看中的不是李成梁的官职,而是他身上那股“能镇住辽东”的气势。新婚之夜,李成梁对她说:“跟着我,怕是要担惊受怕。”秦氏笑道:“我爹说,辽东缺的就是敢打敢拼的汉子,我信你能护住这方土地。”
婚后的秦氏,成了李成梁的贤内助。她不仅打理家事井井有条,还能帮他分析军情。有次李成梁纠结是否追击蒙古左翼,秦氏指着地图说:“他们粮草不济,必然回窜,不如在河湾设伏。”李成梁依计行事,果然大获全胜。他常对部下说:“我家夫人,比谋士还管用。”
万历元年(1573年),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驻守广宁。此时的辽东,女真各部蠢蠢欲动,蒙古部落时常南下,朝廷派来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都镇不住局面。李成梁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缮边墙,操练军队,他说:“守不住墙,就护不住人。”
他的治军风格狠辣,士兵稍有懈怠便军法处置,却也从不亏待弟兄——缴获的战利品,大半分给士兵;谁家有难,他必亲自探望。渐渐地,辽东军成了一支虎狼之师,人称“李家军”。
二、龙虎扬威:辽东大地上的“战神”传奇
万历二年(1574年),建州女真都指挥使王杲率部袭扰辽东,杀掠边民。王杲是个狠角色,曾多次对抗明军,连名将戚继光都吃过他的亏。李成梁接到奏报,拍案而起:“小小女真,敢捋虎须!”
他亲率大军,日夜兼程奔袭王杲的老巢古勒寨。古勒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王杲在寨墙上叫嚣:“李成梁,有种你就上来!”李成梁却不硬攻,而是让人在寨外堆积柴草,扬言要火攻。王杲的部下慌了神,夜里偷偷打开寨门投降,李成梁率军冲入,斩杀一千余人,王杲狼狈逃窜。
此战过后,李成梁威名远播,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赐蟒袍玉带。他站在广宁城头,看着绵延的边墙,对秦氏说:“我要让这些蛮夷知道,辽东是谁的地界。”
就在这场战役中,一个不起眼的少年,走进了李成梁的视野。他是王杲的外孙,名叫努尔哈赤,当时只有十六岁,因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是明军的向导,也跟着在军中效力。城破时,努尔哈赤抱着李成梁的马腿哭求:“将军饶命!我愿为您牵马坠镫!”
李成梁看着这个少年,虽衣衫褴褛,眼神却异常倔强,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他想起自己孤儿的身世,心一软,便把他收在帐下,做了个亲卫。这一收,便收出了一段搅动明清历史的恩怨纠葛。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帐下,表现得极为恭顺。他聪明伶俐,很快就学会了汉语,熟悉了明军的战法,还练就了一手好骑射。李成梁见他机灵,常带在身边,甚至让他跟着自己的儿子们一起读书。秦氏见努尔哈赤眉清目秀,却总觉得他眼神深处藏着什么,提醒李成梁:“这孩子不简单,得防着点。”李成梁却笑道:“一个毛孩子,能翻起什么浪?”
野史里关于这段渊源,有着更离奇的记载。《建夷宫词》里说,努尔哈赤曾是李成梁的“娈童”,因聪明伶俐深得宠爱,甚至与李成梁的小妾有染,事情败露后才仓皇出逃。这说法虽无实据,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人关系的亲近——至少在当时,努尔哈赤在李家的地位,远非普通亲卫可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