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甲耕春”大典的余温尚未散去,京郊皇田新翻的泥土气息仿佛预示着帝国的生机。然而,萧承民与崔锦书并未沉醉于这短暂的祥和。北境“葬鹰谷”的异常动向,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提醒他们孝端静皇后的阴影依旧浓重。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一个真正稳固的王朝,根基在于民心通畅,政令通达。若民情不能上达,冤屈不能昭雪,再好的国策也会在层层官僚的推诿与欺瞒中变质,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鸣冤鼓”设于宫门,虽开直诉先河,但毕竟受地域所限,且需百姓有胆量、有能力亲赴京城。如何能将帝国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每一个州县,让皇帝的耳目不被中间官吏蒙蔽?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锦书心头。
一日,她在格物院翻阅西洋传教士带来的典籍图册时,被其中关于光学原理的论述和一种名为“灯塔传讯”的设想所吸引——利用镜面反射光线,在特定站点间接力传递简单信号。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她。
结合已有的烽火台体系,以及格物院对水晶、琉璃打磨技术的掌握,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计划逐渐在她脑海中成型——她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超越文字障碍、能瞬间传递民情急报的光讯网络!
她将这个计划命名为“万民镜”,寓意“天下万民之苦乐,皆可映照于君王之镜前”。
接下来的数月,坤宁宫几乎成了第二个格物院。锦书召集了最顶尖的匠师和精通算学的学者,日夜钻研。关键难题有三:一是如何让光线信号传递更远、更精确;二是如何设计一套简单易记、又能表达复杂信息的编码系统;三是如何确保这套系统不被地方官吏操控。
解决方案逐一被攻克:
*技术核心:采用特制的、直径三尺的凹面青铜镜作为主镜,聚焦阳光或特定光源(如夜间用改良的“火流星”原理制造强光),使光束能投射至数十里外的下一个镜站。镜站选址于各州府制高点,形成接力网络。
*编码系统:化繁为简,以三色光芒为基,代表最紧急、最普遍的民情。红光代表“饥荒/暴乱”,蓝光代表“重大冤屈/官吏贪腐”,绿光代表“平安/常规汇报”。通过光芒闪烁的频率、时长组合,可传递更具体的信息代码,如“某县饥荒”、“某官贪墨”等,代码本由皇帝、皇后及极少数核心大臣掌握。
*防弊措施:镜站由朝廷直派的“镜使”与当地驻军共同管理,互相监督。更重要的是,锦书设计了一种小巧的、可大量制造的水晶棱镜片。此镜片经特殊切割,在阳光下能折射出独特的光斑。她奏请皇帝,将大量此类棱镜片通过可靠渠道分发至各州县德高望重的乡老、士绅甚至普通百姓手中,并昭告天下:凡遇急难冤屈,而地方官府不作为者,可在白日特定时辰,至开阔地对空照射此棱镜,其反射光斑可被镜站特殊仪器捕捉,视为“民情直报”,镜站必须立即按编码向京城传递!此举,相当于赋予了底层百姓一把绕过官僚体系、直接向最高权力呼救的“钥匙”!
昭武三年秋,经过紧张的筹备和试点,“万民镜”体系正式诏告天下,于各主要州府建立镜站。此举朝野震动,褒贬不一。清流直臣盛赞此乃旷古未有之德政,能有效震慑贪官,安抚民心;而不少地方官员则深感权力被架空,前途莫测,阳奉阴违者甚众。一场围绕信息控制权的无声较量,悄然展开。
体系运行初期的几个月,各地传来的多是代表“平安”的绿光,或是一些测试性的常规汇报。看似风平浪静,但锦书和萧承民都知道,这平静之下,必然暗流汹涌。第一个真正的考验,迟早会来。
果然,昭武四年初春,一个天色阴沉的午后,设置在坤宁宫顶楼的中央镜室(称为“千瞳鉴”)内,值守的镜使突然发出了急促的警报!
“娘娘!陇西道镜站传来紧急红光!编码显示……是‘粮仓霉米,民有饥色’!”
锦书的心猛地一沉!陇西道乃西北粮仓重地,若其官仓存粮出现问题,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季,后果不堪设想!她立刻亲自赶到镜室,核对密码本,确认无误。
“红光”代表最高紧急度,“粮仓霉米”更是直指吏治腐败和民生根本!
“立刻禀报陛下!同时,令陇西镜站持续监视,收集更详细情报!”锦书果断下令。
萧承民闻讯,勃然大怒。他深知粮仓乃国本,贪腐至此,形同叛国!他当即决定,亲自微服前往陇西查探究竟!锦书本欲同往,但萧承民以她凤体未愈、此行需隐秘迅速为由,坚决让她留守京城,坐镇“千瞳鉴”,协调各方。
萧承民仅带数名绝对忠诚的影卫,快马加鞭,秘密奔赴陇西。凭借“万民镜”提供的精准线索和方位,他们避开了地方官的迎送,直接潜入问题所在的陇西首府“平凉府”。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平凉府官仓表面戒备森严,但萧承民通过影卫夜间探查,发现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表层是好的,内里却大多霉变发黑,鼠患成群!而当地米价已被官府勾结的奸商抬高,百姓面有菜色,怨声载道,却投诉无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