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驼铃·机杼彻夜”的经济新政,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饱经战乱的大昭疆土。丝路重启,驼队往来如织,带来了西域的珍宝与新奇物产,也带走了中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渭水两岸,水力纺车昼夜轰鸣,廉价的棉布惠及万民,新兴的工坊吸纳了无数流民,市井繁华,夜市如昼,一派生机勃勃。帝国的根基,在务实的经济政策下,日益稳固。
然而,萧承民与崔锦书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经济的繁荣之上。他们深知,一个真正强大的王朝,不仅需要富足的仓廪,更需要开明的风气与迸发的民智。尤其,在经历了孝端静皇后利用深宫妇孺、编织巨大阴谋的教训后,他们更加意识到,将占人口半数的女性力量禁锢于闺阁,不仅是人才的巨大浪费,更是社会的不稳定之源。若能打破桎梏,让女子也能尽其才、显其能,必将为帝国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昭武五年,春。一场旨在打破陈规、擢拔女性英才的空前盛事——“昭武女匠大比”,由帝后联名下诏,震动天下。诏书明言,不论出身、不论婚嫁、不论残健,凡女子有一技之长者,皆可赴京参比,优胜者不仅获重赏,更有机会入格物院、工部任职,或得朝廷资助兴办实业!
此诏一出,朝野哗然。守旧儒臣纷纷上书,引经据典,痛斥“牝鸡司晨”、“阴阳颠倒”,认为此举有违祖制,败坏纲常。甚至有老臣在朝堂之上,以头抢地,痛哭流涕,仿佛国将不国。
面对汹汹物议,萧承民态度坚决,在朝会上力排众议:“朕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男子能建功立业,女子为何不能?昔日皇后以格物之学,助朕平乱安邦,造火流星,破蝠群,验朱砂,兴水利,哪一样逊于男子?若固守陈规,埋没英才,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此事朕意已决,再有妄议者,罢官夺爵!”
帝后同心,其利断金。诏令得以强力推行。
大比之日,京城西郊临时搭建的巨大校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参赛女子来自天南海北,有白发老妪,有稚龄少女,有衣着华贵的官家小姐,更有布衣荆钗的农家妇、市井女工。她们带来的技艺五花八门,从精妙绝伦的刺绣、雕刻,到实用的农具改良、织机创新,乃至一些奇巧的机关设计,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有两位女子的表现,尤为耀眼,堪称传奇。
一位是来自江南的盲女匠人苏绣娘。她双目失明,却凭着一双巧手和超凡的记忆力,摸制出了一盏结构极其精巧的“防风长明油灯”。此灯借鉴了战时火折子的原理,设计了多层气孔和防风罩,能在狂风暴雨中不灭,且耗油极省。她坦言,灵感源于其父曾是军中工匠,耳濡目染,又结合了日常生活的观察,希望能为夜间行路、守夜之人带来便利。其匠心独运,令在场所有明眼匠师汗颜。
另一位,则是北地边城的寡妇车队首领赵四娘。她丈夫早逝,独自拉扯幼子,组织起一支全部由寡妇组成的车队,往来于险峻的商道。此次大比,她并非展示具体器物,而是呈上了一份详实的“车队疾行管理与辎重改良方案”。她将昔日军中传递紧急军情的驿马接力制度,改良应用于民间车队,通过精确计算换马点、补给站,优化货物捆扎方式(借鉴了军用辎重车的稳固结构),创造了“日行八百里”的惊人记录,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她目光坚毅,言谈有条不紊,颇具将才之风。
苏绣娘与赵四娘的事迹,通过《京华邸报》和口耳相传,迅速传遍天下,成为女子亦可顶天立地、才华不逊男儿的活生生的证明!她们不仅技艺高超,更展现了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坚韧意志,深深打动了帝后和无数百姓。
大比落幕,经过严格评审,共遴选出十位技艺超群、贡献突出的“女匠魁首”。萧承民与锦书决定,不仅要重赏,更要给予前所未有的荣誉——册封爵位!
册封典礼,定于太庙前广场。这一日,晴空万里,百官依序,百姓围观。气氛庄重而热烈,亦夹杂着些许不安与期待。
典礼的高潮,并非传统的宣读册文、授予金册,而是充满了象征意义的破旧立新之举。
首先,崔锦书亲自为十位女匠魁首授爵。她命人取来的,并非寻常的金银宝印,而是十方以玄铁精心锻造、形如飞凤的铁爵印!铁印黝黑沉重,凤纹凌厉,象征着坚韧、刚毅与不可摧折的力量。
“此印,非金非玉,乃百炼玄铁所铸!”锦书声音清越,传遍全场,“赐予尔等,望尔等如这玄铁般,坚韧不拔,以女子之手,铸就不朽功业!凡持此印者,可见官不拜,可直奏天听,其家族享相应爵禄!”
苏绣娘、赵四娘等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颤抖着接过那沉甸甸的铁爵印。这一刻,她们代表的,是千千万万被压抑许久的女性力量!
紧接着,更令人震撼的一幕上演。萧承民大步走到广场一侧,那里矗立着一块自前朝遗留、刻满《女诫》、《女则》等训条的巨大青石“女戒碑”。此碑历来是束缚女性精神的象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