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195 章:星夜赴边?战鼓初擂
正德三年(1508 年)?夏(八月二十日)?子时?京北官道
子时的夜色浓稠如墨,京北官道上却亮起一串蜿蜒的灯火 —— 火器粮草车队正趁着夜色启程,马车上挂着的牛油灯在风中摇曳,昏黄的光线下,车轮碾过碎石路的声响与马蹄声交织,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陆砚昭勒着马缰绳,玄色铠甲上已沾了层薄露,他抬手看了眼怀表(注:此处为剧情便利设定,明代实际无怀表,可理解为对时辰的估算),轻声对身边的陈猛道:“按每日六十里的速度,咱们需走五日才能到宣府,得抓紧时间,边军还等着火器。”
陈猛策马赶上前,高声传令:“前队控速!保持车距,每时辰歇一刻钟,别让马累着!” 声音在夜空中扩散,队伍的行进节奏渐渐稳定 —— 五百辆马车(注:原五十辆调整为五百辆,符合边军五千人所需粮草与火器规模)分十列并行,禁军骑兵举着火把在前开路,锦衣卫暗卫则散在官道两侧,警惕地盯着树林方向。
沈知薇驱马来到陆砚昭身边,身上裹着厚厚的羊毛披风,手中捧着个温热的食盒:“砚昭,先吃点干粮,你从午后就没歇过。” 她打开食盒,里面是用油纸包好的肉干和杂粮饼,还冒着淡淡的热气,“按大哥信里说的,宣府到京城约三百里,咱们日夜赶路,五日能到,正好赶在瓦剌进攻前。”
陆砚昭接过饼子,咬了一口,温热的触感驱散了些许夜寒:“你也多吃些,夜里风硬,别冻着。让后勤队盯着马料,每驿站都要换一批马,别耽误行程。” 他看向远处的地平线,隐约能看到驿站的灯火 —— 那是京北第一站 “清风驿”,距京城五十里,是他们第一个休整点。
正说着,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 两名猎鹰卫暗卫策马而来,手中举着密报:“指挥,清风驿已备好马料和热水,驿丞说顺天府衙役刚清剿了附近的山匪,可安心休整。”
陆砚昭点头,对陈猛道:“到驿站后,让士兵们轮流休息,半个时辰后继续赶路。火器马车要派专人守着,别出岔子。”
“遵命!” 陈猛立刻调度队伍,禁军骑兵加快速度,朝着驿站的灯火奔去 —— 他们知道,这一路的每一分时间,都关系着宣府边军的安危。
八月二十一日?卯时?宣府边军大营(防御升级)
卯时的晨光刚穿透云层,宣府边军大营就已一片忙碌。陆砚青站在营墙上,看着士兵们在营外挖第四道战壕 —— 战壕宽三尺、深五尺,底部埋着削尖的木桩,顶部覆盖着干草和浮土,只留一道缝隙,若瓦剌骑兵冲过来,很容易掉进陷阱。
“将军,新做的拒马已备好,共五百架,都放在东门两侧。” 副将匆匆走来,手中拿着防御部署图,“粮草还够支撑十日,若陆指挥五日能到,正好能接上。”
陆砚青点头,目光扫过营地里的边军士兵 —— 他们大多面带疲惫,眼底却闪着光,有的在擦拭刀剑,有的在修补盔甲,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让士兵们轮班休息,” 陆砚青道,“保存体力,等砚昭的火器到了,咱们才有底气跟瓦剌拼。”
副将刚要离去,一名斥候又匆匆来报:“将军,瓦剌骑兵在营外十里处集结,约两千人,像是在探查咱们的防御。”
陆砚青立刻登上了望塔,举起单筒望远镜(注:明代已有简易望远镜雏形,此处符合历史背景)—— 远处的草原上,瓦剌骑兵正列成松散的阵型,马背上驮着弓箭和短铳,在晨光下泛着冷光。“让守营的士兵做好准备,弓箭上弦,旧火铳装弹,若瓦剌靠近百步,就射一轮退回来。” 陆砚青沉声道,“别跟他们硬拼,等砚昭来了再说。”
斥候领命而去,陆砚青望着京城方向的道路,心中满是期待 —— 他知道,弟弟和弟媳正带着三百里的粮草与火器赶来,用不了多久,这场僵持的局面就会被打破。
八月二十四日?午时?宣府境内(车队入境)
午时的日头正烈,火器粮草车队终于进入宣府境内。道路两旁的田野里,逃难的百姓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牵着牛羊,背着行囊,朝着宣府城的方向走去,有的百姓看到车队,还会停下脚步挥手:“官爷,快把瓦剌打跑啊!”
陆砚昭勒住马,看到一名老妇抱着受伤的孙子坐在路边,连忙让士兵递过去两袋干粮和一小瓶金疮药。“多谢官爷!” 老妇跪倒在地,泪水顺着脸颊滑落,“瓦剌把咱们的村子烧了,粮食也抢了,就盼着你们来呢!”
陆砚昭扶起老妇,声音温和:“老人家放心,我们明日就能到边军大营,很快就能把瓦剌打跑,你们就能回家了。” 他看了眼怀表,估算着行程 —— 已走了四日,行至宣府境内五十里处,明日午时定能抵达大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