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45 章:粮道劫击?南京死守
正德十二年(1517 年)?夏末
江南的梅雨缠缠绵绵,连下了三日仍未停歇。细密的雨丝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笼罩着句容县外的秦淮河支流,河面上泛着粼粼的水光,岸边的芦苇荡长得比人还高,湿漉漉的叶片相互摩挲,发出 “沙沙” 的轻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伏击低吟。
陆砚昭率枭龙卫一万五千将士抵达此处时,暮色已浓。将士们踩着泥泞的河岸悄悄潜入芦苇荡,冰凉的河水浸透了裤脚,黏腻的淤泥裹住了马蹄,却无一人发出声响 —— 只有雨珠落在铠甲上的 “嗒嗒” 声,与远处偶尔传来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掩盖了这支精锐之师的踪迹。
“昭弟,斥候回报,宁王的粮队明日清晨会从这里经过,大约有三千护粮兵,押着两百辆粮车。” 陆砚青派来的信使浑身湿透,翻身下马时溅起一片泥水,他从怀中掏出用油纸包裹的密报,指尖因寒冷微微发颤,“我家将军还说,这处河道最窄处仅容两车并行,芦苇荡深密,正好藏兵,若能截断这条粮道,南京的压力至少能减轻三成。”
陆砚昭展开密报,借着随身携带的琉璃灯细看 —— 粮队的行进路线、护粮兵的布防位置标注得一清二楚。他抬头望向眼前的芦苇荡,雨雾中,成片的芦苇如绿色的屏障,将河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只有中间一道狭窄的水路蜿蜒向前,水面上漂浮着细碎的浮萍,偶尔有鱼群跃出,激起一圈圈涟漪。“明日寅时行动。” 陆砚昭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颖,你带前营五千将士埋伏在东侧芦苇荡,把‘一窝蜂’火箭架在芦苇丛中,箭口对准河道;周正,你率右营绕到西侧下游,在必经之路的石桥下埋好绊马索,截断他们的退路;我带中营与左营藏在北侧的柳树林里,待粮队进入包围圈,便从正面拦截!”
“末将领命!” 两人齐声应下,转身消失在雨幕中。陆砚昭留在原地,目光扫过河道 —— 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缓缓流淌,远处的村落已亮起零星的灯火,却不知一场关乎南京安危的伏击,即将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水域展开。
次日寅时?秦淮河畔的杀机
夜色如墨,雨丝愈发细密,落在脸上冰凉刺骨。李颖率前营将士已在芦苇荡中潜伏了一个时辰,将士们将 “一窝蜂” 火箭发射架固定在泥地里,箭杆上裹着的油纸被雨水打湿,却丝毫不影响引信的干燥 —— 这是赵小匠特意改良的防潮工艺,为的就是应对江南的阴雨天气。
“将军,你听!” 一名士兵压低声音,指向河道上游。李颖凝神细听,远处传来车轮碾压石板路的 “吱呀” 声,夹杂着马蹄踏过泥泞的 “噗嗤” 声,还有护粮兵的吆喝声:“都快点!天亮前要赶到南京城外!”
声音越来越近,粮队的轮廓渐渐出现在雨雾中 —— 最前方是两百名骑兵开路,中间是两百辆粮车,每辆粮车由四匹马拉着,车轮深陷在泥地里,行进得十分缓慢;粮车两侧各有一千名步兵护卫,手持弯刀与长矛,警惕地扫视着河道两岸的芦苇荡,却因雨雾遮挡,始终没能发现隐藏在芦苇丛中的明军。
“都把火折子备好,听我号令!” 李颖握紧手中的点火绳,指尖因紧张微微发白。粮队的前半部分缓缓进入河道最窄处,骑兵的马蹄溅起水花,粮车上的粮草被雨水打湿,散发出淡淡的麦香。
“点火!发射!” 李颖猛地挥手,五百具 “一窝蜂” 火箭同时点燃,引信 “滋滋” 作响,带着火星窜向空中。上万支火箭冲破雨幕,如流星般落在粮车上,干燥的粮草虽被雨水打湿,却抵不住火箭头上的硫磺烈火,“噼啪” 声中,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河道。
“不好!有埋伏!” 护粮兵首领惊呼一声,刚要下令反击,密集的箭雨已从芦苇荡中射来,前排的骑兵纷纷中箭落马。粮车上的火越烧越旺,浓烟滚滚,呛得护粮兵们连连咳嗽,阵型瞬间大乱。
“杀啊!” 陆砚昭率中营与左营将士从柳树林中冲出,马蹄踏过浅滩,溅起一人多高的水花。绣春刀在火光中闪着冷光,陆砚昭一马当先,斩杀一名护粮兵将领,身后的将士们如潮水般涌来,与护粮兵展开殊死搏斗。
“拦住他们!别让他们跑了!” 周正率右营将士早已在石桥下埋好绊马索,见粮车想要后退,立刻下令拉动绳索。十几匹战马被绊倒,粮车失去牵引,纷纷停在河道中,彻底断绝了护粮兵的退路。
护粮兵腹背受敌,又被大火包围,渐渐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投降不杀!” 明军将士高声呐喊,越来越多的护粮兵扔下武器,跪在泥地里求饶。至卯时,伏击战彻底结束 —— 明军缴获两百辆粮车,斩杀护粮兵五百余人,俘虏两千余人,只有少数护粮兵趁乱逃脱,却也成不了气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