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66 章:远使朝京?共绘繁荣卷
正德十五年(1520 年)?四月
京城正阳门外,鎏金铜狮旁的街道被车马踏得平整。满剌加使者马哈茂德掀开镶嵌珍珠的马车帘,目光被街角的 “西洋商品预售处” 吸引 —— 绸缎铺旁搭起的临时货架上,摆着玻璃花瓶、黄铜怀表,百姓们围着掌柜追问价格,孩童们踮脚盯着怀表的跳动指针。
“这便是大明的市井?” 马哈茂德转头对随从感慨,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象牙佩饰,“满剌加的香料在故乡只供贵族,可在这儿,连寻常百姓都能问津西洋物件。”
负责护送的锦衣卫指挥使王勇勒马笑道:“使者有所不知,这是泉州商人赶在您入京前设的摊位,就是想让京城百姓先尝尝‘西洋滋味’。前面便是‘西洋通商馆’的新址,再过十日便可启用,往后您的随从也能在这儿常驻,打理贸易事务。”
马车行至午门,礼部官员已按大明礼仪等候。马哈茂德整理好绣着孔雀纹的纱笼,捧着嵌宝石的贡品盒,在引导下踏入太和殿 —— 殿内盘龙柱上的金漆在日光下流转,百官朝服的青绿与绯红连成一片,让他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
“满剌加使者马哈茂德,奉国王之命,向大明陛下问好!” 他躬身时,腰间佩饰轻响,“谨献香料三百斤、象牙五十根、红宝石百颗,愿大明与满剌加友谊如赤道之阳,永续炽烈!”
朱厚照抬手示意平身,目光落在贡品盒上:“使者的诚意,朕已收下。沈锋与李锐在满剌加市集与百姓换礼、化解饮食误会之事,朕亦知晓 —— 大明与远邦相交,向来重礼更重心。”
马哈茂德眼中闪过惊喜,趁热禀道:“我王有三求:一求大明派工匠传授锻铁、织绸之术,满剌加愿以三倍肉桂、胡椒偿还;二求共设‘西洋航线联防署’,共享海盗情报;三求赐《农桑要术》与‘雪粟’种子,让我国百姓也能饱食。”
杨廷和出列躬身:“陛下,三求皆合‘互利共赢’之道。派工匠可扬大明技艺,联防可保海贸税银,传农术可结民心,臣以为当允。”
陆砚昭补充细节:“联防署已选址满剌加港西侧,藏锋队海疆组将派驻 50 名侦查骨干,配备新制远航望远镜,可实时传递海盗动向;工匠方面,赵小匠已从后勤部筛选 20 人,含 8 名织机师傅、12 名农具锻工,均带过学徒,传技经验充足。”
朱厚照闻言大笑:“准奏!朕再加赐改良连发火铳二十把、育苗棚图纸百张!下月回访船队出发时,让讲武堂派 5 名教官同行,教满剌加将士火器防御之法。”
马哈茂德双膝跪地谢恩,额头轻触金砖:“大明之恩,满剌加永世不忘!”
同日午后?大明讲武堂
演武场的黄沙被马蹄踏得飞扬,“多兵种协同演练” 正达高潮:讲武堂学员操控便携火箭筒,“轰” 的一声炸碎百米外的靶标;瓦剌学员策动战马,弯刀划出弧线斩断吊在半空的草人;藏锋队队员如狸猫般潜入 “敌营”,片刻便举着代表胜利的红旗钻出。
马哈茂德攥紧手中的望远镜,镜片里火箭筒的硝烟尚未散尽,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此等‘远攻 + 近战 + 隐蔽’的战术,若用在满剌加港防御,哪怕十艘海盗船也讨不到好!”
陆砚昭示意学员暂停,让人搬来火器陈列台:“这是便携火箭筒,射程一里,装弹只需三息;那是水雷模型,可布在港口暗礁区,遇船即炸。赵小匠还改良了火药配方,受潮也能点燃,适合西洋多雨气候。”
赵小匠正带着工匠调试新望远镜,闻言上前补充:“这望远镜加了防雾镜片,海上用着清楚。上次沈千户他们在满剌加,就是靠这玩意儿提前发现了三艘伪装成商船的海盗船。”
这时,一名满剌加随从指着藏锋队队员的玄色劲装:“这衣服在草丛里几乎隐形,我国猎人也想要!” 沈锋恰好巡场路过,当即解开衣扣:“这是染了‘变色草汁’的布料,遇绿变深、遇沙变黄。下次船队可带些布料样品,若你们想要,工匠能教染色之法。”
马哈茂德拉着陆砚昭的手走到演武场东侧:“我想让我国二十名贵族子弟留在此处求学,不知可否?” 陆砚昭指着不远处的异族学员营:“早已备好营房!课程会加授‘西洋地理’‘贸易礼仪’,结业后还能随藏锋队出海实战。”
三日后?辽东辽阳府
辽东的春风带着寒意,却吹得田野里的 “雪粟” 幼苗直起腰杆。周明蹲在田埂上,用改良小铲拨开土壤,查看根系长势,藏锋队内地组队员则背着药箱,挨棚检查育苗情况。
“周大人,您快看!” 老农王老汉举着一株带分蘖的幼苗跑来,皱纹里都浸着笑,“农技官说这叫‘双穗苗’,一棵能结两穗粟米,亩产定能超三百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