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65 章:西洋拓航?远邦来仪
正德十五年(1520 年)?三月
泉州海贸港的码头上,春风和煦。三艘挂着 “大明通商” 旗帜的战船整装待发,藏锋队海疆组 150 名队员与海巡队 300 名将士身着深蓝色劲装,列队站在甲板上,神情肃穆 —— 今日,他们将开启大明通往西洋的首次远航,肩负着开拓新航线、传播大明文明的使命。
沈锋与李锐走上船头,望着茫茫大海,眼中满是坚定。陆砚昭亲自前来送行,递过一份标注着沿途港口与潜在风险的海图:“此去西洋,路途遥远,既要警惕海盗袭扰,也要尊重当地习俗。藏锋队负责隐蔽侦查与情报收集,海巡队负责战船护航与贸易对接,务必做到‘不卑不亢、互利共赢’。”
“请公爷放心!” 沈锋与李锐齐声领命,“我们定不辱使命,开拓新航线,为大明带回更多机遇!”
随着一声炮响,战船缓缓驶离码头,朝着西洋方向进发。码头上的百姓与商人挥舞着布条,高声呐喊:“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陆砚昭站在岸边,望着战船消失在海平面,心中暗忖:这不仅是一次贸易远航,更是大明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同日?宣府边防
讲武堂首批结业的 100 名学员已抵达宣府,在陆砚青的带领下,正在进行边防协同战术演练。学员们将讲武堂学到的 “隐蔽侦查 + 火器突袭 + 骑兵迂回” 战术,与边军的实战经验结合,模拟抵御草原小股骑兵袭扰 —— 藏锋队边防组先标记敌军动向,学员操作便携火箭筒击溃前锋,边军骑兵再从侧翼包抄,整个过程仅用一刻钟便结束战斗。
陆砚青看着演练成果,满意道:“讲武堂的学员果然厉害!这协同战术比以往的硬冲硬打高效多了,伤亡能减少八成。有了你们,宣府边防更稳了!”
一名学员笑着回应:“总兵官过奖了。这都是总教习(陆砚昭)教得好,还有草原同学分享的骑兵战术,让我们受益匪浅。”
正说着,瓦剌部落的使者前来拜访,看到演练场景,眼中满是钦佩:“大明的战术越来越先进了!有你们守护边境,我们草原也能安心发展农耕与贸易。昨日‘雪粟’种子已播种,农技官说成活率很高,多谢大明的支援。”
陆砚青点头:“草原与大明本是一家,互相支援是应该的。待秋收时,若‘雪粟’丰收,我们还能通过互市,将多余的粮食运往京城。”
七日后?西洋航线中途海域与满剌加港口
沈锋与李锐率领的船队已航行至南洋与西洋的交界处,此处海域海盗猖獗,常有商船被袭扰。藏锋队队员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前方有 10 艘海盗船正围攻一艘西洋商船 —— 商船上挂着葡萄牙旗帜,船员们正顽强抵抗,却已渐渐不支。
“救人!” 沈锋立刻下令,战船加速冲向海盗船。藏锋队队员用连发火铳精准射击,海巡队则操控神威炮轰击海盗船,瞬间击沉 2 艘。海盗们见状,想要逃跑,却被藏锋队队员乘小艇追上,用短匕解决掉掌舵的海盗,其余海盗见状,纷纷投降。
葡萄牙商船船长登上大明战船,对着沈锋与李锐连连道谢:“多谢大明将士相救!我是葡萄牙商人阿尔瓦,正要前往大明贸易,没想到遇到海盗。你们的火器太厉害了,比我们国家的火炮还要先进!”
沈锋笑着回应:“举手之劳。我们正要前往西洋开拓贸易航线,若你不嫌弃,可与我们同行,也好有个照应。”
阿尔瓦大喜过望:“求之不得!我熟悉西洋航线,还能为你们引荐西洋诸国的国王与商人!”
在阿尔瓦的指引下,船队顺利抵达西洋首个港口 —— 满剌加(今马六甲)。满剌加国王听闻大明船队抵达,亲自前来迎接,看到船上的绸缎、茶叶与改良农具,眼中满是惊喜:“大明的商品名不虚传!我们有香料、象牙与宝石,愿与大明开展贸易!”
签订贸易协议的间隙,沈锋带着几名藏锋队队员走进满剌加的市集。市集里摆满了香料摊、水果摊,当地居民身着色彩鲜艳的纱笼,好奇地围拢过来 —— 他们从未见过身着劲装、携带奇特火器的外邦人。一名牵着孩子的妇人怯生生地递来一串红果,用生硬的马来语说:“甜…… 吃。”
沈锋接过红果,笑着道谢,还从行囊里拿出一块大明的桂花糖,递给妇人的孩子。孩子接过糖,剥开糖纸尝了一口,立刻露出笑容,对着沈锋用马来语喊 “朋友”。周围的居民见状,纷纷放下戒备,有的递来香料让他们闻,有的展示手工编织的草席,藏锋队队员则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铜镜、绣花手帕作为回礼,市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名当地青年看到藏锋队队员腰间的绣春刀,突然脸色一变,后退两步对着刀身行了个鞠躬礼。沈锋正疑惑时,阿尔瓦急忙上前解释:“满剌加人认为利刃带有‘灵性’,随意触碰会冒犯神灵,他们对武器既敬畏又警惕。” 沈锋立刻示意队员收起佩刀,笑着用手势比划:“防身之用,无恶意。” 青年见状,才放松下来,还转身从摊位上取来一块雕刻着花纹的象牙牌,双手奉上作为赔礼,眼神里满是歉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